《劝学》导学案编辑:符小辉审阅:陈彪一、学习目标:1、积累和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2、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二、资料链接:1.荀子的思想:⑴“天人相分”,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⑵“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⑶性恶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学习和教化。⑷“礼”是治国之本。2.解题“劝”是“劝勉、勉励”的意思。《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3、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三、阅读导航:(一)有效积累一、注音輮(róu)槁(gǎo)臾(yú)跂(qì)舆(yú)蛟(jiāo)跬(kuǐ)驽(nú)锲(qiè)二、实词1.学不可以已(停止)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3.木直中绳(合于)4.虽有槁暴(即使,枯)5.金就砺则利(靠近)6.假舆马者(凭借)7.声非加疾也(快,速。引申为“洪亮)8.故不积跬步(半步)9.用心一也(因为)10.而绝江河(横渡)三、词类活用1.非能水也(名作动,游泳)2.上食埃土(名作状,向上)四、特殊句式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后)2.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后)4.用心一也(判断)五、古今异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的学习,今义:知识广)2.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寄居)4.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以为)六、通假字1.輮以为轮(“煣”用火烤使弯曲)2.虽有槁暴(“又”,“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性”本性)七、重点虚词而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3.则知明而行无过(并列)4.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5.吾尝跂而望矣(修饰)6.而致千里(转折)7.蟹六跪而二螯(并列)之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2.蚓无爪牙之利(定后标)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于1.水为之而寒于水(比)2.取之于蓝(从)3.善假于物也(引出对象)八、翻译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所以木材经墨线画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贤人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不是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啊。(二)思考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不可以已”。2、文章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a学习的重要意义;b学习的作用;c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比喻论证、对比论证3、第三段分几层进行论述?分三层:第一层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着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四、质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