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课堂走近名家名师叶圣陶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等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10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他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观点冲破了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于永正江苏省特级教师。1990年他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向全国播出;1992年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1995年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作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于永正的名师历程始终蕴藏着这样一个主题——爱的智慧。他被称作是“老顽童”“庖丁”“教科书”。窦桂梅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出版《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优秀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七件事》《跟窦桂梅学朗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回到教育原点》《窦桂梅的阅读课堂》等多部个人专著。提起窦桂梅和她的语文教学改革,人们就会想到“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吉春亚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200余次在全国各地举行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反响极为热烈。她在全国小学语文教育界有广泛的知名度。吉春亚和窦桂梅是北京小学教育的“双璧”,是两颗同样耀眼的新星!思考语文教学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没那么复杂,就三件事:读书,写字,作文。这三件事做好了,语文不好也难。这三件事做不好,语文要好也难。”“从课内阅读通向课外阅读的桥梁”——略读课关注点之一:如何对略读课文教学进行准确定位?——略读课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一叶圣陶关注点之二:如何处理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之间的关系?——运用精读的经验学习略读课文精读课文教学:有两个阶段:一是初读感知阶段,方法主要是略读和浏览,也称为“粗读”;二是细读感悟和深入理解阶段,此阶段,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展开深度走进文本的“咬嚼”和“解悟”,通常只是围绕重点进行。略读课文教学:从精度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叶圣陶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关注点之三:在略读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1.适度指导,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2.从互动走向独立。3.把握学情,落点要准。关注点之四:略读教学课时少,该如何精选教学内容?1.安排“合体”的任务2.取舍有度,重点要实3.教学重点必须高度集中关注点之五:略读教学可以采用那些基本模式?1.方法迁移式2.质疑解惑式3.比较阅读式4.以测促读式关注点之六:如何发挥略读课文的扩展功能?1.整合资源,建立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联系2.有的放矢,拓展要活走进语文课堂临死前的严监生吴敬梓……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了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