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律中建立规范意识,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投“资”大,见效慢,需要长期不懈地营造。一、为什么要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点。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慣,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习惯改变人的一生。习惯能决定人的命运。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他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惟诚说,“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说:“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以导致事业的成败,最根本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说:“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无不包含着养成教育的深刻内涵。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把养成教育放在了首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讯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兹致力于道德修养,然后才是学习文化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养成教育在古今中外都受到高度重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养成教育再也不能忽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强化的物质利益观念使少数学生越来越受到物质利益的驱动,从而使学生发生种种不良行为。“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教育一度陷入低谷。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论和实际脱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影响的不一致,各种不正之风、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难以形成。仅靠一本守则,一个规范和简单粗暴地说服教育是不能有效制止的,这就需要我们花大力气来研究养成教育这项系统工程。二、养成教育的目标分最低目标与终极目标。最低目标是:通过培养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思维习惯,解放人的大脑。习惯是人体中的软件系统,在这个软件系统的使用下,人的许多行为与思维活动将处于一种不加思索的下意识状态,从而使大脑得以解放出来,集中到自由创造的方面上来,最终激发大脑的潜力。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三大核心任务。三、怎样抓好小学生养成教育(一)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即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的,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习惯是经过反复联系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的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又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受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映,所以说它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比如,我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