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与因数》课堂教学实录听课人:七里塘小学谢丽夏课题:倍数与因数课时:1课时执教时间:2014年4月4日执教班级:兴华苑小学四年级(5)班执教老师:孙倩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吗?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个智力竞猜好不好?生:好!(教师出示课件)师: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公园里有许多人在划船,一条船上有两个父亲,两个儿子,但总共三人,这是怎么回事呢?生:船上是爷爷,爸爸,和儿子。师:小脑袋真聪明!他们三人分别是孙子小韩,爸爸大韩和爷爷老韩。你会介绍小韩,大韩,老韩之间的关系吗?生:老韩是大韩的爸爸,大韩是小韩的爸爸,所以有两个爸爸,大韩是老韩的儿子小韩是大韩的儿子,所以又有两个儿子。师:说的真完整!是啊,在生活中存在这种父亲和儿子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在表述中一定要说完整,不然会闹出笑话或是误会。在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倍数和因数(板书:倍数和因数)【点评1】:以生活中的智力竞猜引入,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并且让学们对相互依存的关系有一定的认知,加深后面对因数与倍数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二,探索新知。1,复习自然数的定义师:既然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数呢?生:小数,分数,自然数.......师:刚才有同学说道自然数,你能举例说说什么是自然数吗?生:0,1,2,3,4,5.......师:你认为自然数有多少个?生:无数个。【点评2】:复习自然数,为因数与倍数的学习做铺垫。师:但今天我们探究的倍数与因数是在0以外的自然数范围内来说的。也就是不是0的自然数。(板书:不是0的自然数)2,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师:这是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请你们把它正好拼成一个长方形,拿出信封里的正方形,动手拼一拼,边拼边想,摆了几排,每排摆几个;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学生动手拼,教师巡视。)【点评3】: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拼出长方形,引出乘法算式。学生积极性较高,通过亲自动手做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并加深对乘法的理解。师:你们拼的可真快,谁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成果?生1:我排了一排,一排12个,乘法算式是:1×12=12。生2:我排了两排,每排6个,乘法算式是:2×6=12。生3:我排了三排,每排4个,乘法算式是3×4=12(教师播放课件上与之对应的拼法)师:还有其他情况吗?生4:我排了四排,每排3个,乘法算式也是3×4=12。师:同学们你们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两种情况是用同一个算式吗?生:当把这个四排的旋转一下就得到了三排的了。师:非常好,都会用到“旋转”这个词了!也就是这两种情况我们都可以用3×4=12这个算式表示,那还有其他的想法吗?生1:我排了6排,每排2个,也可以用2×6=12这个算式表示。生2:我是竖着排了一排,用1×12=12算式表示。【点评4】:学生排一排的比较少,排两排和三排的居多。教师点出四排与三排可以用同一算式表示,让学生感受旋转。师:同学们真善于动手和思考,了不起!用12个长方形拼成了这么多种长方形,得到了这三个乘法算式,在这三个算式中以3×4=12为例,这个算式中的三个数字有一定的关系,你觉得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生:我觉得12是3和4的倍数,3和4是12的因数。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呢?生:因为12是3的4倍,也是4的3倍。师:你真棒,你的想法跟数学家的想法一样,你是个小小数学家!师总结:根据3×4=12这个算式,我们说: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师:谁来说一说?(老师指名回答,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说。)【点评5】:教师先提讲算式中的倍数关系,再教学倍数与因数。这样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这么定义,加深记忆。师:那2×6=12你们会说吗?生:12是2的倍数,12是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师:谁再来说一说?(学生说)师:那1×12=12呢?同桌先相互说一说。【点评6】:学生在根据这个算式说的时候有些迟疑,对12是12的倍数不能确定,12是12的因数也不敢确定。教师通过让同桌相互说即是让同桌讨论,安排这一环节很有必要。(师小结: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当两个自然数相乘等于一个自然数时,这个乘积是这两个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