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多变的色彩丹徒区荣炳中学谷安文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初中美术教学中美术技能的培养应该融合在欣赏、发现、体验、探讨的课程结构中。欣赏可以开阔视野,发现可以形成新的审美观,体验可以建立感性的认识,探讨可以阐明观点形成审美经验。课程的结构则是为建立这一体系并融合美术元素、视觉素养、审美经验等内容的学习。本课力求通过生活中的色彩变化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引导学生从色彩的角度去了解和发现其在绘画及设计中的“语言”状态,以及色彩的变化所带来的审美感悟。本课以点带面使学生全面学习色彩的基础知识,感受色彩的无穷魅力,并运用色彩知识去表现、创造自己的艺术作品。二、学情分析本课是研究色彩有关知识,七年级的学生对色彩应该不陌生,但只是一些感性认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将学生对色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构建出色彩知识的系统结构。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知色彩产生的原理及色彩的基本属性;认知色彩的变化规律。2、技能目标: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牛顿色环的制作方法及应用法则;能够主动的使用有效的色彩建立绘画与设计中基础的色彩关系;掌握不同主题下,作品的色彩表达技巧。3、情感目标:体会和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感受色彩变化的规律,色调对作品主题的表现力,理解色调中的情感因素。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色彩基本知识的掌握;色彩的应用法则。2、难点:理解色彩变化规律和色彩的情感表达特性。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方法、练习法六、教学准备教师:示范作品、多媒体课件学生:颜料、纸张、画笔等绘画工具七、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欣赏导入让学生欣赏幻灯片展示出的大自然中五彩斑斓的图片,并配上轻柔、静谧的背景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被眼前的美所吸引,沉浸在缤纷的色彩世界中。欣赏结束,教师板书课题----《多变的色彩》[设计意图]这节课的主题是色彩,所以课堂一开始用精美的色彩风景图片导入课题,创设情境。(二)色彩产生的原理分析-----牛顿带领我们走进色彩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缤纷的色彩世界里,我们用色彩指挥交通、识别物品、装点居室,甚至用它来装扮我们自己。色彩是人的眼睛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所引起的色彩感觉。英国科学家牛顿通过三棱镜,将穿过的阳光折射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谱,并提出“白光是各种颜色的混合体”理论。(三)色彩基本知识学习牛顿发现光谱两端的“紫”与“红”很容易亲近,牛顿就将它们接起来,形成著名的“牛顿色环”。出示“牛顿色环”,利用色环讲解以下知识点。1、什么是三原色?牛顿色环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中含有红、黄、蓝三种基本色,我们把它们称为“三原色”,用三原色可以调配出很多颜色。2、色彩的三属性是什么?色相:色彩的相貌、样子;明度:色彩的深浅程度;纯度:色彩的纯净程度。3、什么是类似色?4、什么是对比色、互补色?5、什么是冷暖色?(四)合作探究----牛顿色环制作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牛顿色环范作。让学生分组探究,如何利用三原色设计制作一个牛顿色环。(五)归纳、总结、评价。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本组的作品,先让学生七嘴八舌的交流讨论一番,然后找几个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第2课时)(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知识点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二)寻找校园色彩,再现校园色彩;1、幻灯片展示校园色彩图片,让学生重新认识我们美丽的校园;2、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寻找校园内的色彩,并带回标本(如:树叶、鹅卵石等);3、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利用准备好的绘画工具材料将采集到的标本的色彩调配出来,并平涂在15cm*15cm见方的素描纸上。在学生活动时,教师可以巡视指导。4、每个小组成员将自己制作好的色块拿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师生互评。(三)在学会调色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做一些色彩构成的练习。1、同类色构成2、对比色构成3、渐变色构成4、暖色调构成5、冷色调构成(四)让学生欣赏优秀的色彩构成作品,通过对比寻找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