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全面拓展资助育人新思路—“双向资助”模式研究南漳张宏志一、“双向资助”模式的内涵和意义所谓“双向资助”模式。其第一是“财力支持”,即帮助学生解决在校读书期间的经济困难问题,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满足学生现时的表面物质需要,这是资助工作的根本所在;第二是“技术支持”,即加强对贫困家庭的技术引导,促进家庭经济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长远的深层发展需要。大学生上学贷款其原因是家庭贫困,家庭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各种原因致困,有的是缺少项目,有的是缺少信息,有的是缺少点子,有的是家庭没有明白人等。怎样让学生甩开思想包袱安心上学读书?是我们搞资助工作在新形势下思考的问题。我们一方面帮助学生贷款上学,解决其暂时的困难。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怎样帮助学生摆脱家庭贫困的状况,走出阴影。这就要求我们思考怎样解决另一面学生家庭困难的问题。我们可利用信息平台给学生家庭提供项目、信息、点子、资金、培训乃至信心等支持,帮助他们从根本上脱贫,以早日还贷,降低贷款风险,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从而促进我们资助工作,服务“三农”。让贫困学生家庭脱贫,这是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他的实施主体是基层各级资助队伍。首先,“双向资助”模式是满足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的需要。由于贫困学生家庭底子薄,大多居住地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甚至有些学生家庭还遭遇天灾人祸,这些学生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自卑心理,心理的长期积淀,使学生生活和心理都受到影响,因此,应尽早从根本上解决。其次,“双向资助”模式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贫困大学生具有压力大、思想活跃、需求多等特点,这种群体特点决定了他们不会只满足于表面经济物质需求的满足,而是更关注深层次的长远发展需求的满足。因此,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一方面,“双向资助”把经济支持作为基础,帮助学生解决顺利就学问题;另一方面,“双向资助”模式更关注对学生的家庭技术引导,特别是帮助学生解决由家庭经济困难引发的心理、精神、思想、能力等问题,给的是学生信心和勇气,这种精神效应远远大于物质效应。家庭作为学生生活的后盾,家庭脱贫了,才能给学生更多的物质供应,从而减轻学生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压力,甩开包袱集中精力学习。同时,也为学生毕业后尽早还贷做好了准备。再次,“双向资助”模式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服务“三农”的内在要求。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乃是全民共同的责任,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应该形成网络,使他们早日既成才又成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全社会参与“三农”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责任。二、“双向资助”模式的构建第一,切实建立以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体和学生家庭援助为辅助的支持体系。设计支持体系要重点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县区资助中心办理贷款要把握耐心服务和乐意服务的原则。生源地大学生贷款的时间较集中,时间紧,人员多,任务重,而还款的时间跨度大,借款学生和家庭的变数因素较多,这无疑给办理贷款的丙方—资助中心,带来很大难度,这就要求各地在人员编制上从宽,从条件上倾斜;二是基层资助队伍支持学生家庭项目的选择要合适。要根据学生家庭贫困调查表分析归类建立档案,深入学生家庭调查研究,学生贷款时和学生家长沟通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性要强;三是选择合适项目后要有实施效果。没有效益,劳民伤财的事情要杜绝,这些家庭只能吃“补药”,不能吃“过药”。第二,明确标准,规范程序,扎实做好生源地贫困大学生“财力支持”工作。生源地助学贷款是国家又一项惠民政策,贫困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每年可享受6000元的国家贴息贷款,学生毕业后个人开始付息,贷款本金根据学生及学生家庭的财力状况分期偿还,最长还清时间不得超过14年。这是对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暂时的财力支持,这里重点强调了“贫困”,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能来贷款,这就要坚持认定标准。认定标准制定的要科学、合理,既要适合基层把握,又要利于资助中心操作,防止非贫困学生钻空子的问题。认定程序上重点解决基层审核不负责任的问题。基层审核是最关键的一关,而在实际过程中,基层盖章太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