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健康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体育教学中与其它课一样担负着教育学生的重担。体育教学不是单一以体育锻炼为目的,而是为了提高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怎么做,怎么学。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带着一个健康的心理,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本文就心理健康教育出发,从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材、学习信心等,谈了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点见解。理想的体育,应该注重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永不言败,永不停息,养成坚忍不拔的品质;理想的体育,应该培养学生坦然面对竞争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科学训练,养成健全的心理素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往往忽视学生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障碍或缺陷,严格意义上讲,他们都是不健康的。就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我也在结合实际情况,渗透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实践中得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对于培养儿童的兴趣,发展儿童的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改善环境,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充分发挥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因素。(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的,环境相对宽广,其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与学,学与练,既有个人的练习,又有学生相互之间的小群体练习,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有着频繁的接触和交往。以往的教学是通过教师的不断教,学生一味的模仿练习,然后教师评价对不对,一定要按照老师的动作,老师永远是主导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的交流几乎只是教师的评判。这样很不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思考,有自己的想法,而老师却肯定的评判他,这也是一种歧视。让学生产生了只听不思考的习惯。而今的教学,强调的是平等。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机会。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改善师生关系,师生交流多了,情绪情感互相感染,造成了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教与学,学与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认知和操作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学习与练习的效果处于最优化。师生之间的探讨,创新就发生得越多。心理素质就相应的提高。(2)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小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梅花型,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花瓣",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二、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有效确定教育目标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心理状况不同于其他特征,不经过细心观察、深入探究是很难了解的,更不必说进行针对性教育了。心理调查包括课前和课中调查。(1)集体或小团体的心理调查由多人组成的一个团体或集体,肯定有其组合的某些共同特征。一个班集体的班风班貌,往往是他们心理的真实写照,包括班集体中的小团体,也有其共同的心理趋向。有因兴趣爱好组合的,有因学习成绩好差组合的,有因性格脾气组合的等等。(2)学生个人的心理调查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特点,教师只有经常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一起交流活动,才有可能更多地了解学生,而不是一个模糊表象。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焦虑紧张心理、抑郁悲伤心理、懒散自负心理、偏执逆返心理、孤独自卑心理等。通入广泛细致深入的心理调查,参照学生生理健康的实际,教师才能有效地确定具体教育目标,如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学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