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之四赤壁鏖战一、学习重点:1、三顾茅庐--了解《隆中对》的内容2、赤壁之战,胜败有凭。--孙刘联盟的形成和采取的计谋,曹操失败的原因。3、三气周瑜---看周瑜的性格特征。二、学习范围:第三十四—第五十九回三、问题讨论:第三十六回,徐庶走马荐诸葛徐庶为何走马荐诸葛?徐庶曾试探刘备,说的卢(曾救刘备,跃马过檀溪)妨主,不可乘也。“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玄德闻言变色曰:“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福笑谢曰:“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福曰:“吾闻新野之人歌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可见使君之仁德及人也。”因老母被曹操囚禁,只好离开刘备,但入曹营,终身不设一计。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可见刘备深得民心,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第三十六─三十八回:三顾茅庐(1)刘备三顾茅庐亲见孔明之前,遇到哪些人的推荐,他们是如何评价孔明的?司马徽曾经对刘备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且说:“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刘备问徐庶:“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说:“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2)结合隆中对,说说孔明为什么未出山,已知天下三分?“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第四十一回:携民渡江单骑救主大闹长坂桥(4)刘备新野、襄阳兵败,为什么十余万老百姓还要跟着他?刘备初到新野,就深得人心,有民歌唱道“新野牧,刘皇叔,至到此,民丰足。刘备新野、襄阳兵败,逃往江陵,十余万百姓跟随,曾有人劝刘备“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可以看出战争年代,人们对明君、仁君的渴望。(5)新野兵败,赵云保护家小,不知去向,有人推测:“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但刘备深信赵云赤胆忠心,为什么?面对十万曹军,赵子龙单骑救主,可能吗?为什么张飞一夫当关就能喝退曹操十万大军?说说看。刘备认为:“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赵子龙能够成功地在万马军中,救出阿斗,除了他武艺超强外,还有三个因素:第一,路遇夏侯恩,抢得曹操宝剑“青釭”一把,砍铁如泥,锋利无比。第二,当赵云冲入曹军中相救,糜夫人深明大义,为保护刘禅和赵云得脱,投井自杀。第三,曹操在山顶上见赵云所到之处,威不可挡,说道“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命令手下人不准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张飞大闹长坂桥,一夫当关,喝退曹操十万大军,有以下三个因素:第一,疑兵之计。张飞引二十余骑,至长坂桥,见桥东有一带树木,飞生一计:教所从二十余骑,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飞却亲自横矛立马于桥上,向西而望。曹军“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头大起,疑有伏后,便勒住马,不敢近前。”第二,曾听关羽说过:“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控囊取物。”第三,当张飞在桥头大叫时,曹操身边的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第四十三回─第四十九回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描写最精彩的战争,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孙刘联盟怎样形成?用了哪些计谋,最终战胜曹操?孙刘联盟形成:第一,诸葛亮舌战群儒,各个击破。第二,鲁肃也力劝孙权,“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里,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第三,诸葛亮智激周瑜。二乔说。第四,周瑜向孙权阐述曹操南征的四忌。孙刘联盟战胜曹操,所用计谋。一计,群英会蒋干中计,使曹操亲手杀死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二计,孔明草船借箭,为水上战争准备了充足的武器。三计,黄盖受刑,献苦肉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