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听话不如赞懂事》文章摘取幼教博览(幼儿教育综合杂志)2015年1月刊生活中,常常听到家长夸奖孩子“听话”,或指责孩子“不听话”。有的孩子,在“听话”的赞扬声中快乐长大,而有的孩子却是在“不听话”的指责声中挣扎成长。孩子听话固然让家长感到省心省力,可孩子太听话也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习惯于听话的孩子容易失去主见,做事情唯唯诺诺、不善独立思考,久而久之也不容易形成完善的人格。我常常对孩子说,妈妈不要求你做个事事都听话的孩子但一定要做懂事的孩子。懂事,意味着要明白自己不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我会把其中的利害关系讲给他听,让他自己判断应该怎么做。如果孩子把事情做好了赞扬孩子时不说“你真听话”,而是说“你真懂事”。孩子“不听话”往往不利于个性培养。我们中国人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听话的孩子。父母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微调皮一点就不能容忍。这样管的过死,限制过多,反而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作父母的并不是专门研究子女教育的而在教育子女时,却一味的要求子女听自己的话,其结果往往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小孩引领入正常的人生轨道;另一种是把小孩引入歧途!要求小孩听话,前提就是说话者自以为手上牢牢的握着“真理”,自己的话是“千真万确”、“不容置疑”的,可事实并不总是如此!如果我们仔细琢磨家长对小孩所说的话,不难发现有许多话并不是什么真理,甚至根本经不起推敲。比如,家长普遍对子女都有较高的期望值,甚至把自己未能实现的宿愿寄托在孩子身上。但如果这种期望不从孩子的个性特点、志趣、爱好等基本情况出发,就会严重偏离孩子能力所及的范围。这是,唠唠叨叨的要求孩子“听话”就会对孩子形成心理高压,必然导致抵触行为,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一旦孩子无法达到父母为其确定的目标,就成为父母心中“不听话”的孩子。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也常常在想,是把孩子教育成事事听话的孩子,还是要培养一个有主见、有判断能力的孩子呢?父母有社会经验、人生经验,知道错误行为的后果,而孩子很单纯,对自身行为的判断往往出自于真性情。如果父母总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告诉孩子只能怎么做、不能那样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成父母的傀儡,没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太听话的孩子往往性格内向,心中的想法不容易表露出来,比较压抑和不快乐。长期的自我压抑会导致“太听话”的孩子主动性比较差,缺乏探索精神,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我们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是非判断能力,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做什么,怎么去努力的人。孩子“不听话”往往有利于独立思考习惯养成欧美人很多强迫自己的孩子做这做那,也不强求孩子绝对顺从父母,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玩,独立解决问题。久而久之独立思考的习惯就养成了。一个美国孩子花了一个蓝太阳。父母问他:“你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父母说:“好极了,你太有想象力了。”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考察,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的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呢!”家长和教师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这种不走寻常路的行为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这里所说的“不听话”,主要指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世界的视觉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的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的空间就是对他们的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创造人格中“敢”字很重要,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应该给孩子“不听话”的空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意见,敢于实践。家长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创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把孩子捆的死死的,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他们怎么去进行创造?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