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学教案教学内容夹竹桃小学语文第12册第6单元第19课第2教时教学目标1、感受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品味作者所引起的美妙幻想,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幻想。3、用“无……不”和“无不”造句。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感受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的特点,作者的人格魅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是用文后带点词语造句,二是写一写自己的幻想。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活动预学单活动导学单练习活动单分学习小组学生活动案教师导学案调整反思活动一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二自然段,知道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吗?2、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请同学翻开书,到结尾找一找。3、小组练说,代表汇报。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却是(引生齐接说)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为什么这么说呢?上节课我们学了第2节,知道了一个原因,谁来说一说?(花色奇妙)2、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请同学们翻开书,到结尾找一找。(1)指名读。(2)大家有没有发现,本文开头与结尾是——首尾呼应,齐读结尾这一句。(3)另外的两个原因就是——(板书:夹竹桃韧性引起幻想)二、自读自悟,感受“韧性”。1、提到“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生:(不屈不挠、顽强不屈、能屈能伸、坚强、坚定不移、坚持不懈……)2、“韧性”这个词语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请同学们找到带有“韧性”的另一句话读一读。(1)生: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2)这是一个反问句,谁能把它改成陈述句?3、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各种花的图片,学活动二1、明确要求。静下心来默读第4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请你把这些词句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2、学生读课文第4自然段,完成练习。3、交流。生欣赏。课文第三小节作者扬扬洒洒花了一百多字,一口气写了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到夹竹桃。现在读了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你认为:能把第三小节删掉吗?为什么?(用其它花来进行对比,衬托夹竹桃的韧性。)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夹竹桃有韧性?(1)请读一读,划一划。(2)指名读所划的句子。4、再读第四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请你把这些词句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指名读句子,说一说:你感悟到了什么?(韧性是夹竹桃顽强的生命力,是生生不息地延续生命,绽放花朵,是永不言谢的坚持,是夹竹桃向恶劣环境挑战的精神。)5、解释一下:“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无日不迎风吐艳”说明夹竹桃没有一天不是迎着风开出艳丽的花朵。“无不奉陪”的意思就是不管什么时候都奉陪。①“无……不”和“无不”都属于双重否定式的词语,双重否定等于肯定。②请选其中一个词语造句。(无时不、无法不、无人不)6、夹竹桃的花期如此之长,是多么顽强啊!难怪作者会说——(齐读最后一句)生: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此时此刻,作者对夹竹桃充满了怎样的情感?(敬佩、赞美)是啊,这样的韧性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难道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这份敬佩、赞美再读第四小节!先自己读一读。生试读,指名2人读,齐读。7、补充资料:“季羡林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术泰斗”。和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历经艰难困苦,但爱国家、爱人民始终不渝,他不懈奋斗,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社会、服务于人民。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他利用在传达室看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活动三1、明确要求自读作者的人生经历,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呢?作者和夹竹桃是否有什么相似之处?2、读一读这一段句话3、交流活动四写幻想1、读一读,明确要求;2、写一写:说话:我幻想它是,我就真看到。3、交流,点评。作业:1、搜集描写花卉的美文,读一读。2、写写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植物,可(同学们,从这平凡的夹竹桃身上,季先生仿佛看到了他自己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