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和特点,主要以启发引导和谈话的的方式辅助学生的学习,从而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不仅需要高涨的热情,更需要理性的思考。要学会探究历史发展的脉络,尽可能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了解万隆会议的概况;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影响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等,锻炼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历史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感知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中,掌握比较、归纳的方法;学生在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探究中,掌握史料分析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感受周恩来的外交智慧和魅力,体会“求同存异”中包含的宽容、谦虚、尊重的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何能够产生深远影响?“求同存异”方针为何能够促进会议的成功?【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并查阅“二战后国际形势”、“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万隆会议”等相关内容。【教法】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以谈话法。【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知历史;合作探究,理解历史;情感升华,感悟历史。【教学过程】包括四部分,分别是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小结巩固,拓展提升。一、情景导入:(屏幕出示图片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图片),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烘托气氛,(你知道这是哪次重要会议吗?这又是什么标志呢?你见过这座建筑吗?这些重大事件都说明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现实回到历史中,去了解去感悟。(你知道60多年前新中国建国初期面临的外交形势吗?又是如何打开外交新局面的?)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探究新知环节。二、探究新知1、以独立自主的形象面对世界课件显示两段材料材料一: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材料二: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通过阅读第一段材料,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中国的外交状况,得出历史认识: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会导致外交失败,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国家民族独立,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所以中国要独立、要自主。通过分析第二段材料,进而感知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内涵,认识到新中国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形象面对世界。过渡:已经获得独立的新中国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形象面对世界,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下,建国第一年首先和多少个国家建交?2、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走向世界: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先给17个国家分类,再结合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形势分析,建国第一年为什么分别同这些国家建交?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有梯度的设问,使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培养自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深入分析问题,理性的思考,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关系,进而提升思想认识。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思考,增强对历史的理解力,并提升思想认识。过渡: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要广交朋友,建立广泛的外交关系,就必须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下,针对不同问题采取更为完善、灵活的外交方针。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以和平共处的原则赢得世界主要引导学生理性的区思考问题,虽然问题难度较大,但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更清楚历史的真相。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自发的提出疑问,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有层次的设置了几个问题:(1)周恩来为什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引导学生了解当时中国和邻国的关系,从而认识到中印有着友好合作的基础,也存在矛盾和隔阂,中国愿意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两国问题,加强两国的友好关系。(2)邻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