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事业与社会改革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上,形成了领导控制模式。从XX市的案例发现,这种模式既有显著的优点,促进了社会福利事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又具有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经验及教训,中国社会福利事业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改革应以合作互制模式作为目标。关键词:社会福利事业;国家;社会;关系改革开放时期,城市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间社会的崛起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民间社会几乎是从无到有,从零开始发展的,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国家的培育、引导与扶持,当然同时也伴随着国家的监督、管理与控制。“同西方的国家-社会对立的两分法模式明显不同的是,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是建立在国家权力对民众生活的渗透这一前提下,政府通过基层权力的有效组织将社区建设同政府治理目标结合在一起,它使得第三部门同政府之间相互依靠,但基层的民众参与却必须通过政府权力机构组织才能完成,它并非是完全自发的、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1]社会福利事业作为民间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具有这些属性和特征。社会福利事业中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这种模式可以称之为领导控制模式。本文将以XX市的社会福利事业为案例,具体考察和分析领导控制模式的主要特征和缺陷弊端,并在理论分析和考察国外社会福利事业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社会福利事业中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改革的目标模式。一、领导控制模式的主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改革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基本方针是,既培育、扶持社会办福利事业的发展,又广泛利用社会的资源发展国家办的福利事业。在这些活动中,国家总是以一个大家长的面目出现,它与社会之间是上级与下属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因而从未出现也不可能出现过平等合作的关系。如XX市现任民政局局长就认为,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就是为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资、第1页共10页完全由国家包办包管的状态,逐渐实现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发展格局。[2]“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这正是领导控制模式的基本内涵。领导控制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国家对社会举办福利事业的鼓励、引导和扶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主要表现为国家通过动员督促社会组织及个人兴办福利事业,以及颁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事业的优惠政策。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国家开始重视社会力量在兴办社会福利机构上的作用,积极鼓励、扶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福利机构,不过此时已主要是通过政策手段间接地进行引导和推动。如2000年11月XX市政府制定公布了14项优惠政策,包括:在经费方面,各级财政部门将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将一部分资金用于鼓励、支持和资助各种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在建设方面,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用地将划拨供地或在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取标准上适当降低,新建社会福利建设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将酌情减免,并免交城市污水处理费;在税收方面,社会福利机构的社会福利服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并按照现行国家税法规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等。国家办福利机构、社会办养老机构和社区福利服务机构均可享受这些优惠政策。[3]2003年11月初,XX市民政局向媒体宣布,凡有土地、房屋,预备床位在20张以上,每床位配套资金在3000元以上,配有相应的工作人员和设施的单位或个人,均可向民政部门申请开办福利院。[4]这些政策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事业,以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进程。2.社会办福利事业对国家在组织体系上的依附性截至目前,中国城市民间社会办的福利机构和团体无不是在政府的一手扶持下成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出现是国家有意让出一部分社会空间的结果。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行动的限度,也就是说凭借政府现有的财力和物力,无法对大量的弱势人群很好地履行社会保障的职责。政府为了缓解这个治理危机,通过从自身内部分化出或培育出非营利组织的方式,以合法地获取民间社会的各种资源,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这种在政第2页共10页府的精心呵护下产生和成长的福利机构和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