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关键词:细节描写情感人文情怀“五环”模式设计理念:首先,本文以情感人,感人的有作者的身世、经历,而他的身世与经历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抒情,只是用一些细节记叙了一些日常小事。正是这些细节和小事打动了所有读者。作为高中生,应该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应该学会感动。另外,学的一大任务是为了写。高一有一个写作单元即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本课的设计试图与该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其次,学校大力推行的“五环”教学模式基于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设置了独立自学、合作交流、质疑解难、巩固检测、拓展提高五个基本步骤。本文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以及由本文引发的会感动、会写感动都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可由老师引导完成的。因此将本文与学校的“五环”模式相结合应是一个比较好的尝试。学情分析:作为高中生,学《项脊轩志》这类文言文在读懂文章层次上没有多大的难度,所以不必串讲,可以让学生自学为主。但是,现在的学生不易感动,不会感动。他们不会观察生活,不会感受生活。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现在的学生除了不会观察、感受生活外,更不会描写生活。他们习惯了叙述式的写作,不知道如何去描写,更不懂得运用细节描写。而本文在感受生活、细节描写方面是最好的学习材料,所以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教学目标:1、从作者对身世经历的描写中学会用心感受生活。2、从作者对日常生活细节描写中学会细节描写。3、从作者成长经历中感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父母之爱。教学重点与难点:1、用心感受文章中描写的生活中点滴小事。2、学习细节描写。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以“衣锦还乡”为谜面打一古代作家名。(归有光)但是对这个有着浓浓的“学而优则仕”的情结的封建文人归有光,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虽然少年时就饱读诗书,但一直到35岁才中举,其后八次会试落第,直至60岁才中进士。66岁即去世。“衣锦还乡”一词对于他来说太过伤感。他身世的不幸不仅在此,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赏鉴他的《项脊轩志》。(板书)二、独立自学: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1、文中哪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2、可喜的是什么?可悲的又是什么?找出原文并概括。——可喜的是,项脊轩经过“我”稍微修葺后,由一个又老、又小、又旧的小房子变成了一个明亮、可爱的书房。可悲的是:家庭分裂、幼年丧母、少年失祖母、中年亡妻子。补充背景:归有光出生于一个久试不第的没落官僚家庭,他8岁时,年仅25岁的母亲因为苦于多次生育而吃生田螺避孕患病而死,祖母亲自抚养这个长孙,但在他还未成年之时,对他抱有极大希望的祖也撒手人寰。归有光终于在20岁时考上了秀才,23岁结婚,但29岁时,他妻子又离他而去。一直到35岁时,他才考上了举人。师述:封建社会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可以说占据了其中的两大不幸。他的内心的痛苦,融入到了本文的字里行间。(设计意图:本文字面难度不大,情感主旨比较明显,但文章的情感又是学习本文的基础,所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把握情感基调,更有利于后面的深层次挖掘。老师适当补充背景,对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情感会有帮助。)三、合作交流、质疑解难:体会本文借事抒情、充分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1、你认为第三段和第五六段中哪些句子隐含着作者难以言说的痛苦?请作简要分析。(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一句,开始在没有分家的时候肯定用的是同一个大庭院,那么在分家后各自开始建造篱笆,就象征着家庭已经开始分裂,开始有了隔阂。但是篱笆毕竟还比矮,有空隙,彼此还能进行感情间的交流,但是后来把篱笆拆了建了墙,墙又厚又冰冷,没有一点人情味,这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冷淡了,大家也已经不再是一家人了。(2)“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该句通过描写鸡犬等农家常见的动物在家里随意的走动、吠叫的情形,将一个原本和睦和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后破败、凋弊、混乱不堪的状况描写得淋漓尽致。——背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