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生心理增强德育实效保康二中老区教育研究小组陈家林随着“以德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针的提出,加强对学生德育心理的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德育心理是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因素。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而学校德育的方法也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笔者认为,把握学生心理,增强德育实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分析学生心理症结,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未成年人犯罪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仅就襄樊市来讲:从2003至2005年两级法院少年法庭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就高达428件。据调查,这些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种:一是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故意伤害等恶性案件呈上升趋势。二是农村失学,辍学未成年人是犯罪主体,其中中学学龄段的犯罪比例最高。三是抢劫犯罪和盗窃犯罪是主要犯罪类型。四是犯罪向低龄化和女性化发展。五是犯罪中以涉财案件居多,多数是因为上网,玩赌博游戏,打台球,看录像和其它娱乐活动消费缺钱,在家人满足不了要求时,就把目标放在盗窃、抢夺、抢劫作案上。对以上428件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原因分析认为:家庭从小对孩子娇惯、放任,管教方法不当和学校对学生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品行约束,心理辅导不够是原因之一;社会丑恶现象和不健康的文化侵蚀、毒害是原因之二。所以学校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心理健康和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要把德育教育与心理辅导有机结合起来,心理辅导是德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目前新时期德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因为德育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基本道德认识与良好道德行为。核心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问题。心理辅导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平衡,自我约束和强化的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核心是一个人的健康心理状态,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人不断成长。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大厦与基脚”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随时掌握学生心理状态,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二、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构建德育教育网络中学生的心理各具特点,思想品德各异。因此,我们不能整齐化一,主观臆断以大同的方法来实施“强加教育”,必须整体建德育心理体系,增强德育的实效性。1、要努力实现德育教育的层次化、系统化、网络化。在规划学校德育工作时,我们在同一目标下,根据学生性别,年龄和身心特点,分出教育层次,对每一个层面的教育内容,教育要求和教育活动作出合理安排,这就是德育心理层次化。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非一次教育活动所能奏效。为此,要围绕某一中心内容,开展由浅入深,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系列教育活动。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安排“昨日之中国,今日之中国,明日之中国”的教育系列;结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利用“班班通”的有利条件,以团支部、班委会组织学生收听收看中央、省、市主要新闻。也可以由“我爱母校,我爱家乡,我爱祖国”等构成教育系列……,形成教育活动系列化。优化学校德育整体环境,在校内形成一个教职员工全面育人的网络,人人做德育工作,由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团支部、学生会工作等构成一个德育途径网;以学校为主导,教师为纽带,结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社区育人网,使学校德育工作环环相扣,扣扣入网,网网相连,纵横交错地织成一个育人“场”,发挥育人的“场效应”这就是德育途径的网络化。三、情感育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中学阶段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是学生整个品德观念结构形成的黄金时期。德育过程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具有多端性,可以从“晓理”入手,“导行”入手,“砺志”入手,更可以从心理角度的“动情”入手,道德感是道德内化的重要动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情感具有心理感染和迁移功能,即情感心理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