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开设,旨在让学生掌握技术工具的使用,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学生在高考科目的繁重压力下,很难理性地看到这门课对自己人生的长远影响,从而导致学习该科目的动力不足,甚至将这门课作为学习了“主科”后放松休闲的科目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是我们这个科目的老师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就这个问题我简单的谈谈个人的观点:一.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动力的方式有哪些?在信息技术课的开设过程中,如何做到让学生不玩游戏,不聊天,不在网络上闲逛,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这门课程呢?我认为学生在缺乏必要动力的情况下是很难理性地控制自己不去做那些事情的。所以我们必须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作为首要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教师简单施压激发动力法教师用布置任务,并在规定时间内检查等方式给学生以压力让其产生动力,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学习该科目是可以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效果的,比起没有任何要求的放任是大有好处的。但这种方式不能让学生形成完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所产生的动力是短暂的,不能转化为对这门学科的兴趣,长期使用可能会激发学生的抵制情绪,进而产生对这门学科的厌倦,让学生与学科远离,这是背离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因而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初级的激发动力法。2.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探究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用填鸭式教学法对学生灌输枯燥的理论知识,是很难取得良好成效的,学生学的痛苦,教师教的痛苦。因而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合适的探究主题,通过师生的互动,在共同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无意识的学习课程内容,是新课改倡导的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创设的探究主题自认为很完美,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结果学生根本不感兴趣。比如在学习第三章信息的编程加工中,我在第一个班用的是教材中的探究主题---利用编程实现画二次函数图象,我认为学生对这个很熟悉,一定愿意积极参与,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参与,通过反思及与学生的沟通才明白:学生天天在数学课上学二次函数,在信息课上本期待有点惊喜,没想到又是讨厌的二次函数。于是我在第二个班改变了策略:先给学生讲故事----象棋与麦子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个国王,他非常迷恋棋类活动,宰相达依尔投其所好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爱不释手,决定奖赏宰相,达依尔说:“陛下,我别无他求,请你在这张棋盘的第一格子里赏我1粒麦子,在第二格子里赏我2粒麦子,在第三格子里赏我4粒麦子,在第4格子里赏我8粒麦子,依次类推……,直到第64个格子。提出问题:请大家算算国王要奖励给宰相多少颗麦子?由于学生对此问题很感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动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最后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通过寻找学生的兴趣点而激发的动力,比教师简单施压激发的动力要好得多,因为这种方式确实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主题中,但这种动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完全来自学生的兴趣,缺少大目标的规划,使得这种动力感性成分过重,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理性的自我督促,因而难以形成持久的动力。当探究主题涵盖知识量大,涉及任务多的情况下,学生就容易半途而废。所以这种方式在引导学生学习小节内容时是有效的,不太适合用于综合性强的大任务的探究。3.通过寻找可以实现高中生现实目标的探究主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学习知识的终极目的是学以致用,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可以实现他们现实目标的探究主题,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也就是说学习中所探究的主题应该来自于社会生活或生产的现实需求,经过探究所得出的结论或形成的成果,又能应用于社会生活或生产,这样的探究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究,也是最能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能激发学生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动力。比如我在与学生一起学习网站的制作时,给学生一个探究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