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新闻的基础知识1、什么是新闻?把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地、如实地报道出来叫做新闻2、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意义性3、新闻的分类?广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消息4、新闻的体裁分类?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通讯和报告文学5、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1)标题:是文章的核心,包括引标、正标、副标。(2)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3)主体:是导语之后,对新闻事实的具体叙述。(4)结尾:新闻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比较发人深思。(5)背景: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起补充作用。字词读音凝()重紫荆()掩()映旗帜()停泊()接载()世人瞩()目冉冉升起()níngjīngyǎnzhìbózàizhǔrǎn研读课文•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英国撤离香港具体叙述了英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大英帝国从海上来,从海上去(1)(2-10)(11)别了,不列颠尼亚研读课文新闻事实•30日下午告别拉开序幕•4:30港督旗帜降落•4:40港督离开港督府•6:15告别仪式•7:45第二次降旗仪式•0:00中英交接仪式•0:40“不列颠尼亚”离港历史的回顾→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插叙港督府→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插叙156年前英国占领港岛,今天降下了米字旗→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从海上来,又从海上走介绍每一仪式之后作者总要介绍一些背景材料,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明确: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得每一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厚度,因而虽然作者并不直接发表评论,说出仪式的历史意义,但情感和评价暗含其中。研讨探究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号”标题的含义?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字面上看,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写实的一面,是现实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离去,象征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2、为什么把英国的告别仪式说成“日落仪式”?明确:英国曾号称“日不落帝国”(喻其强大,其殖民地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回归,其在东方最后一块殖民地的太阳终于落下。3、分析以下三段话用了什么相同的写作手法?表达效果如何?(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明确:(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说明香港不再有港督,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统治终结。(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运用对比手法,包含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国统治,回归祖国。(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小结: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使人们多么激动,而却选择英方撤离这一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一事件放在深厚的历史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背景链接•1839年9月至11月,鸦片战争揭开序幕。英军与清军先后进行了九龙山海战、川鼻海战和官涌之战.•1841年1月25日,英军乘“硫磺”号战舰在香港岛西北部的大笪(dá)地登陆。26日,舰队司令官爱德华·贝尔彻率领海军陆战队登陆,举行升旗仪式,正式占领该岛。6月,英国宣布香港为自由港。•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1843年4月,英国颁布《英皇制造》与《皇室训令》,规定设立港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