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考试成绩评价教学质量的一点看法自从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以来,成效很差。多数地方仍然是挂羊头卖狗肉——口里高喊素质教育,却没有切实可行的落实素质教育,还是通过各种名目不同的考试来管理学校,遥控教师。在这种落伍的与国家教育方针相违背的思想统领下,用考试成绩作为准绳衡量学生学习知识的好坏优劣依然是许多教师和学校乃至领导阶层所采用的习惯评价方法。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加强,这种评价方法也深深的影响了学生家长的思想。许多家长也习惯了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子女的学习水平,从而类推到用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业务水平。由此可见,成绩的好坏似乎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现得尤为重要。那么,考试成绩究竟代表着什么?用成绩来评价教学质量究竟是否能够科学的、合理的、具体的说明问题呢?成绩究竟代表着什么?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进一步追究。对学生来说,有的教师和家长认为成绩代表着学生在班级中的学习水平所处的状态,因为按照分数的高低可以排列出每个学生的名次,而名次又可以反映该学生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或优,或一般,或差。有的教师、家长则认为成绩代表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例如,在一次考试中,得80分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定比得60分的学生好一些。也有人认为这两者是一致的,所以,成绩既可以代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代表学生的的学习水平。若果我们进一步思考,既然成绩既可以代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代表他们的学习水平,那么在同一次考试中得分相同的学生在班级中的学习水平是否相同呢?他们所掌握的只是程度又是否相同呢?恐怕着就难以定论了:有可能相同,有可能不同。这就要看他们掌握的知识点是否相同了。对于教师来说,许多业内业外人士都认为成绩代表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或是教师的工作态度。假如我们在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既然成绩可以代表教师的的工作能力,或是工作态度,那么在同一次考试中,成绩相同的教师的工作能力或是工作态度是否相同呢?——这仍然是一个难下结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弥补的,而且,还要看他们所带班级的起始水平等因素是否相同。由上可见,仅用成绩评价教学质量是不科学不合理也不具体的。这种不科学不合理不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用成绩评价教学质量误导着教师和学生片面的追求成绩,而后忽略了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做人方面的教育。成绩的评价作用是师生的全部教学结果被一个抽象的分数包容和替代了,由此就很自然的把师生的教、学目的引向了追求成绩的误区。这种思想便成了教学的直接动因,而真正的认知、掌握技能反而成了获取成绩的手段,退居成了间接因素。这种评价方式是教育教学蜕变成了只教书不育人,只追求成绩,不管能力。二、用成绩评价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焦虑性,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成绩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竞争机制,这种机制在自尊心、自强性较强的师生中适当运用,可以起到刺激作用,有利于调动师生的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进取精神。但是,若经常是师生出于竞争状态中,并把竞争结果直接与奖惩挂钩、与教师招聘、辞退挂钩、与绩效工资挂钩,教师、学生的心理负担怎能不重呢?教师在这种竞争机制下施加给学生的学习负担人为增重,学生的活动时间因之大大减少,学习焦虑增加,甚至从怕学习,怕考试发展到憎恨学习与考试的制造者。加之在这种现象下,有的教师把成绩作为制服学生的枷锁,把增加学习任务作为管理学生的手段,师生关系又怎能不紧张呢?三、成绩评价造成的舆论压力,使学校这片纯净的净土里产生的一些恶性事件的缔造者。据“三秦日报”载,河南某师范附小曾发生两起恶性事件。一起是因学生没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科任教师便用火盆“烧烤懒油”,结果导致该生屁股、阴囊水肿、发炎,局部皮肤坏死;另一起是因学生没有完成作业,科任教师带领全班学生打该生耳光,导致该生耳聋。另,在各校考试后因不帮忙作弊而发生打架的事件也屡见不鲜。由此看来,用成绩评价教学质量无异于在摧残师生的灵魂。四、决定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要看师生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