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君子不器”到“工匠精神”在《论语?为政》中记载,子曰:“君子不器。”释意为:若专攻一才一艺,不可称为君子。在孔子看来,只有拥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之道,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此乃中国儒家文化之导向,以至在中国古代千百年手工艺行业中,所谓“匠人”社会地位低下,即使拥有天工奇技,但也难登大雅之堂:虽有众多杰作流传于世,但在史上留名者为之甚少。在道家传承中,讲究“道、法、术、器”4个字。“道”为天道,“法”为方法,“术”为技术,“器”为物质或工具。《易经?系辞》中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道无形,是精神,是系统,具有通权达变的主动性,故形而上,在手工艺行业中可谓“工匠精神”:器物有形,是物质,是固有,具有不可变通的被动性,为形而下,恰似人们通常所言“匠气十足”。在笔者看来,孔子所言之“器”重点不在于人所专攻的“一才一艺”,而在于其有失生动灵转的“不可变通”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人们总是在器中练术,在术中求法,在法中悟道,悟道之后还是运用到生活之“器”,所以我们称之为“道器不离”。那么,在苦练手艺的基础上,要坚守什么,要变通什么,如何让自己悟出“通器之道”?则是我们作为当代艺术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首先,通器之道离不开器。器承载踏踏实实之神,精益求精:器亦是持续专注之魂,守正创新。1.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在审美、消费观上的倾向都趋同,这时大众的消费观念是只要能够满足生活的基本温饱需求即可。改革开放之初,在各方面缺乏监管的环境中,降低商品质量、盲目扩大产量似乎成为中国企业在快速扩张进程中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其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商品的价格已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们在对商品的选择上,不断增加了对质量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中已不占优势。在艺术行业亦是如此,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和资本市场的导向,艺术旗帜也向“钱”挥舞,一些中国艺术家摒弃了自身文化的精粹,盲目追随一些粗制滥造的西方风流与观念,将数十年勤学苦练的真本领丧失殆尽。“学院=匠气”“缺少当代性”等词汇充斥着当代艺术圉。在雕塑艺术中,一件好作品需要艺术家拥有扎实的功底,要心怀敬畏的态度,与材料做一场心灵对话,并将其文化底蕴赋予作品之中。但外界频繁的展览宣传和火爆的市场炒作,容不得艺术家付出漫长的思考与制作,一些加工工厂为了节省成本、盲目追求效率,导致工艺粗糙、应付了事。这样,本是“慢工出细活”的雕塑行业,为了追求即时利益,而忽略了精心塑造作品的品质与灵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艺术创作要想拥有高超的技艺或者达到高级别的品质,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和培养。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蕴含“工匠精神”之雕塑杰作。秦汉雕塑的粗浑、雄大,魏晋雕塑的健朗、潇洒,唐宋雕塑的丰富、端丽……体现出那个时代人??所崇尚的技艺和品格。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与现代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老手工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对于我们永不过时,应加以继承。近年来,国家大力保护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但是要留住祖先们的工艺技能,也是要留住中国“工匠精神”中踏踏实实、精益求精的品质。这关乎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2.持续专注,守正创新近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已跻身为世界上最为瞩目的制造业大国之一,其商品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有率极高,但在商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上,“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眼中的印象,表现却是一般,仅停留在“能用”的层面上。至于独立研发、设计创新等方面,则更加缺乏底气,始终处在“山寨”发达国家的设计水平。当今,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国际商业竞争加剧,缺乏产业创新优势,致使“中国制造”不但在海外市场不断萎缩,在国内市场中也正在丧失本国的消费群体。中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建国之初,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发展落后,艺术市场更无从谈起。当时与雕塑有关的行业大多属于工艺美术,行业发展要求服从行政与制度,主要为出口创汇服务,花色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