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训6加试选择题(第26题)史学素养题型1.(加试题)(2016·杭州市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口述历史是指,“根据一定的学术原则,利用人类特有的语言文字以及录音录像设备,由叙述者和访谈者(历史工作者)双方进行合作而形成的产物”。结合上述观点,下列关于口述历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口述者身份各异,可以拓宽学术研究的视野B.口述历史应该重视重现历史,而非解释历史C.由于能够体现口述者的心理,故口述历史较文字历史更具生动性D.由于所述历史为其亲身经历,故口述历史较文字历史更具真实性2.(加试题)(2016·宁波市九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素材。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遗留下来的历史材料。下列不能作为研究当时历史事件的第一手史料的是()A.秦廿六年诏铭B.放马滩汉墓出土的纸地图C.中书省印D.《资治通鉴》3.(加试题)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4.(加试题)(2016·金华十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唐德刚先生认为,对于历史上发生的故事,有关它们的史料记载汗牛充栋,早已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解释”这些史料,如何用简明而抽象的语言,把它们“解释”得言之成理。在唐德刚先生看来()A.历史学家的主要任务是挖掘尽可能多的新史料B.历史解释的主观性决定历史发展不具有客观性C.历史学缺乏一般科学所具有的客观性和规律性D.历史学家需尝试新的历史解释方法去诠释历史5.(加试题)下图是反映中国青铜铸造超高工艺水平的国宝级文物——司母戊鼎,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最新展出时却被专家命名为后母戊鼎。导致这一名称变化的原因解释中,最合理的应当是()A.对文物的解释应当与时俱进B.对相关史料的解读形成了新认识C.原先的命名是没有依据的D.原先的命名者不够权威6.(加试题)著名史家格奥尔格认为,史识——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就是对历史的“灵心慧眼”,就是在一定“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据此分析,下列属于“史识”的是()A.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推动中国由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B.《史记》记载:“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C.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D.二战后,法国推行计划指导型经济发展模式7.(加试题)(2016·丽水市高二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史学界受苏联影响,一直把1949年新中国成立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1978年以来,有史学家提出以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这一变化,最能说明()A.史学观点越新越具有合理性B.社会制度决定史学研究立场C.史学有主观性,可任意窜改D.思想解放推动史学研究发展8.(加试题)在古代,没有用“专制”或“专制XX”定义中国政制。用“专制”定义中国源于孟德斯鸠,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中国流行,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的“规范认识”,直至今天。这一“规范认识”源于()A.“西方中心论”B.“西学中源说”C.“中体西用说”D.“全球史观念”9.(加试题)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10.(加试题)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A.史学即史料学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C.治史所以明变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11.(加试题)“哥伦布发现美洲⋯⋯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