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基本矛盾与全面深化改革〔摘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不适应状况发生新变化,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出现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就是破解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社会基本矛盾内含的矛盾分析方法要求在改革方法上要“上”与“下”联动,“点”与“面”协同,“破”与“立”并举,“变”与“稳”统一。〔关键词〕社会基本矛盾,全面深化改革,科学方法〔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XX)04-0042-04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期我党“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和动力源泉。当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1〕(p137)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才能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实质和科学方法。一、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在要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形式。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起点,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需求时,就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也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就是通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由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新的基本适应表现出来的,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推动人类社会不第1页共6页断发展。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来看,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生产力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状况也是不一样的,不会停留在一种固定的状态上。具体来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适应方面,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方面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运动变化的,这种不适应以各种矛盾和问题表现出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主要是针对当时超越生产力发展实际的“一大、二公、三纯”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对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大锅饭、平均主义进行变革,对统得过死、管得过严的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进行相应的改革。正是这些领域的变革,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使生产关系与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中国模式的奇迹,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经过30多年渐进式的改革发展,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来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桎梏已经打破,但又出现了新的不适应方面和环节,同时,这些新的不适应方面和环节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复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就是这种新的不适应的表现。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还不完全适应。一是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引领作用和影响力不足;二是劳动和资本关系不相称,资本处于主导地位,劳资关系矛盾冲突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三是收入分配格局不尽合理,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持续扩大,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还不完全适应。一是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刚刚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问题刚刚提出并着手解决;二是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既存在无法可依的问题,也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三是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思想多元化,尤其是种种以右的、左的倾向为主的思想不断出现等。面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新变化、新常态,针对第2页共6页当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