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的举措及效应一、锄强扶弱,维护社会稳定国以民为本,民心的安定与否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到社会治安、移难民救助、妇女解放等问题的妥善解决与民心稳定有着密切联系。他认为,只有将这些工作做好了,社会稳定才真正能够实现。1.开展剿匪禁毒,改善社会治安状况。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境内沟壑纵横,交通十分不便,加之灾荒频繁,造就了边区民风剽悍的情形。不少人为生活所迫铤而走险成为专靠掠夺而生的土匪。土匪给边区百姓和社会安定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毛泽东的目光瞄准了匪患。在他的指示下,中共中央专门做出剿匪的部署,即既要肃清根据地内部的土匪,又要采用慎重而有效的办法改造那些土匪式的抗日部队,〔1〕其中主要的办法就是进行武装剿匪。在剿匪中,边区军民采取了“军政结合,剿抚兼施”的正确方针政策,把军事剿匪与政治瓦解有机结合起来,政治上争取不放弃,武力上进剿不放松。〔2〕最后,经过边区军民的共同努力,到1943年1月,边区的匪患基本上被肃清。不仅如此,毛泽东还领导边区政府先后制定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禁烟毒条例(草案)》、《陕甘宁边区查获鸦片毒品暂行办法》、《陕甘宁边区查缉毒品办法》等,要求所有民众严禁种植鸦片烟苗,严禁贩买或吸食烟毒,对于包庇他人种植、贩运、吸食者均按违法行为论处。边区政府采取广泛发动群众力量来推动禁烟运动的方法,使禁毒不仅是一项政令,更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主题。边区政府帮助烟民开展生产生活活动,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这样,有了政令、群众的配合、烟民“二流子”的改过自新,到了1943年年底,大部分烟民都摆脱了烟毒的危害,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2.赈灾救济,安置优待移民难民。延安时期,由于受战争和灾荒的影响,陕北地区的移难民迁徙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量的移难民流入陕甘宁边区。自1937年至1940年,在边区因天灾、战争逃来的难民和内部移民总计第1页共10页达266,619人。〔3〕人口的大幅度迁移造成边区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不能合理结合的现象。解决移难民安置,惟有将其改造为劳动力才有益于边区经济的长远发展。针对这一状况,毛泽东提出把“奖励移民”作为陕甘宁边区农业政策的重中之重,不仅为移难民提供必要的帮助,还为其提供成家立业的长远计划。移难民所垦的土地,归他们自己所有;开垦地主的私荒,地主不得任意收回;如果移难民需要部分熟地,政府需酌情给予调剂;免除新来移难民的三年公粮和地租,免除一至三年的义务劳动。边区政府还不断加强对当地群众的宣传教育,消除他们的排外思想,并责令各区、县要制定周密计划,消除工作中的马虎状况。移难民与边区人民共享平等的民主政治权利,使这些移难民不仅享受党的物质关怀,还享受党的精神关怀。许多移难民经过边区政府的帮助和自己几年的努力,基本上都变成了自耕农甚至富农。他们为了感谢党和毛泽东,编写了很多农民歌谣,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歌谣开头唱到:“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的大救星。”〔4〕3.解放妇女,维护妇女权利。解放妇女,打破轻视妇女的社会歧视现象同样是延安时期毛泽东重视困难群体、维护社会稳定的内容之一。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在毛泽东看来主要应该从妇女的婚姻自主和教育水平提高两方面着手。在陕北地区,从古代社会延续到近代社会,买卖、包办婚姻是两性结合的主流模式。这种婚姻将男女的结合定义为经济利益的交换,严重扭曲了适婚青年特别是女子的心灵并戕害其一生。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一成立,毛泽东就向其提出要对妇女婚姻习俗进行改造的建议。据此,边区政府先后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陕甘宁边区抗属离婚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男女平等原则,坚持自愿的一夫一妻制。这些法律法规和条例的颁布实施,无疑为广大妇女获得婚姻自主权利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中共中央刚到达陕北时,这里的女子“除了家庭缝纫造饭外,不事他事”〔5〕。毛泽东认为女子只有有了办事的权利、开会的权利、讲话的权利才能够达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