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下的社会体制改革一、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建设是指从社会所处的实际发展阶段出发,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在社会领域从事的各项建设。社会建设的成效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总体目标的实现。(二)加强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现实意义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发展社会事业是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也是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需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认识和把握社会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两个重点,突出一个重大任务。要抓住两个重点,即:一是改善民生,二是创新社会管理。具体而言,改善民生要着眼于现实,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是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安全生产以及社会治安等重大问题。创新社会管理则有赖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革新和完善,即在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扎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理念的要求下,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水平。突出一个重大任务,即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现阶段,公平正义应当体现在经济发展全过程:应着力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治理,妥善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第1页共6页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内涵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全面推进体制改革的战略高度,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要求。20XX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要求,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并在报告中对社会体制改革的内涵做了明确的阐述。20XX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这一新的具体要求。社会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就各种社会管理主体在社会生活、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及运行方式而制定的一系列富有约束力的规则和程序性安排。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管理格局作出了表述:第一,党委领导,发挥好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主导作用;第二,政府负责,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第三,社会协同,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第四,公众参与,充分发挥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第五,法治保障,完善社会建设领域的法律法规,为社会管理各主体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创造良好条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点,本质和关键是要在法律保障的范围内,增强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力量。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由政府主导,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