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旨——珍爱生命,热爱生活。2.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3.培育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在他21岁生日那天,因为腿部疾病住进了医院,从此,就再也没能站起来。虽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可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是在轮椅上度过余生,接受这份生命中最犀利的残酷和最长久的伤痛,还是干脆放弃生命,一了百了?他面临着人生最艰难的选择……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史铁生的内心深处,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吧……二.板书课题、作者。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三.(过渡语)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为了更真切地走入史铁生的内心世界,我们以模拟采访的形式来研读课文。同学们是被采访对象史铁生(有50个史铁生啊),我是采访者。四.研读课文。1.师:史铁生,您好!我曾经拜读过您的很多作品,如《务虚笔记》《老屋小记》《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等等。您的作品总是充满了理性的光辉,让我们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这篇《我与地坛》更是倍受广阔读者喜爱,被评为“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之一。请问:当初您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生回答,师板书: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颓废)2.师问:那时,您眼中的地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生回答,师板书: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荒芜)3.自从那个下午您无意识中进了地坛,您就再也没有长久地离开它,一呆就是15年。请问:北京的好去处多了去了,您为什么单单痴迷这样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呢?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生回答,师讲解: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可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却冷落如一片野地,由盛到衰史铁生在风华正茂的21岁忽然残废了双腿,由完全到残缺。相同的命运轨迹,令他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在这个失魂落魄的人眼里,其它一切地方的繁华与喧闹都与他无关。只有在地坛沧桑、宁静的怀抱里,他那颗颓废无望的心才能找到憩息地。地坛,给了他母爱般的慰藉。师板书:慰藉4.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请问史先生:面对双腿残废的现状,您思考了一些什么问题呢?(提示:第六段、第七段找关键句)生回答,师板书:①.为什么要出生?②.是不是一死了之?③.怎样活?5.您找到答案了吗?全体学生朗读一遍第六段有关文字。师板书:出生是事实,死不必急于求成。6.从这个答案可以看出您已经从死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请问:是什么给了您活下去的勇气?(提示:是地坛里各种植物和动物的蓬勃生机。)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请一个同学朗读有关描写文字,要求声情并茂。请学生四个一组沟通、讨论,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植物或动物来谈谈它们是怎样给作者以生命的启示的?生各抒己见,师谈自己的理解,师生共同探讨: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说明它是多么欢乐、悠闲、自在。“疾行”,说明它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标。瓢虫:先是“爬”,接着是“祈祷”,最后是“升空”。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蝉蜕:也许是觉得自己和这蝉蜕一样空空如也,也许是新生的获得也必须象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吧!露水:没有生命的小小一滴露水竟也能摔出万丈金光人又该如何?也许是即将面临死亡也应该精彩度过,而不是消极等死。师小结:园子里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那些卑微、弱小却生活得精彩的生命们向史铁生昭示着:活着是一种权利,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把握。但当今社会中漠视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如几年前轰动全国的大学生杀人案:云南大学生网。古人尚知“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