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山行》原文、教案及练习题1.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山行》原文山行【作者】杜牧【朝代】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径:小路。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坐:因为。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艳二月的花。作者简介: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827—835)年间登进士第,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诗以七言绝句著称,晚唐诸家让渠独步。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2.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山行》教案教材简解: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目标预设: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育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育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设计理念: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日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亮,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育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知力。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设计思路: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1、谈谈秋天的印象。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斜”老师用“简笔画”演示;“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老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老师引导学生讲句意。(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