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一:《毽子里的铜钱》教学案例——郭亚红一、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1.认识并能够准确书写课文中的8个生字,尤其是“卑”字。2.了解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述了一个孩子和一位卖烤山薯老人之间发生的普通而又感人的小故事;体会卖山薯老人和小作者同样拥有的一颗善良的心和他们彼此的关爱。3.初步体会散文的美,有感情地朗读。发展性目标:1.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初步感受首尾呼应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人物性格的能力;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道德情感目标:通过体会卖山薯老人和作者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心地的善良,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体谅的道理。二、学情分析本文是风格隽永的散文,文章结构较为复杂,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富于个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富于人性光辉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体谅,由于蕴涵在质朴的文字中,学生悟情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用具有思考深度的问题激起学生深入地思考;同时也要抓住理解的重点,运用形式多样的读来品味词句,进而突破难点。三、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认准字型;同时想一想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课文回忆了几十年前一位卖烤山薯的老人送两个烤山薯给“我”吃,却不要我毽子里的铜钱,我很感激。)根据学生回答及时小结:你概括的这件事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板书:老人、我)有事件,非常完整。过渡:那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刚才我们读过课文了,谁来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设计意图:本文篇幅较长,需要有一个初读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顺的环节。同时,让学生想一想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了一件什么事,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在学生初读后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在概括时要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渗透方法的指导。】(二)细读感知感受老人形象1.学生谈印象。板书:善良、辛勤、小气……2.提出质疑:那么这是不是一个小气的老人呢?(学生细读课文,结合文中的语句谈自己的看法。)3.小组交流。深入理解老人的言行1.全班交流。(1)老人的“小气”主要体现在对待“二婶”的态度上。学生读相关的语句。老人为什么会连一个铜板也那么在乎呢?(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老人小贩的身份,体会到老人做的是小本生意,这样“少一个铜板也不行”是生活所迫。)(2)老人的不小气,则体现在对待小作者“我”的态度上。细读描写老人两次送给“我”烤山薯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老人对“我”的关爱和“我”带给老人的感动。①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A、谁能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体会?B、“笑呵呵”体现了老人的慈祥和友好,他并不认识“我”却送给“我”一个山薯,体现出他对我的喜欢。老人“一声不响”地给了我一个烤山薯,说明老人很善良。(板书:善良。)C、你能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他对孩子的喜爱(善良)吗?(你能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吗?)②老人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A.老人说:“永远不会忘记”,小作者究竟做了什么,让老人永远不会忘记呢?我们一起来读读书。(学生概括说:小作者看到二婶没有给足钱心里也感到不安,把自己毽子里的铜钱也剥出来给老人。)B.看到这样一个小姑娘,老人的心里很不平静。[指句子]于是,他就这么做,这么说了。谁想再来读读这段话?让我们边听边体会,看看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设计意图:对一个人的印象来源于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描写老人语言、动作、神态的那些语句,说说老人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联系背景深刻体会1.看,他是这样说、这样做的,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