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银器的断代古代金银器的断代收藏挑错推荐打印来源:未知【共有0条评论】【我要评论】时间:2010-01-0110:32金银器断代是比较困难的,从铭名上判断,在唐代以前的金银器中,有铭文的很少,而到了宋元以后,在金银器上刻铭文已变得很流行,如果同时出土的金银器上无铭文,可以根据有铭文的器物大致推断它的年代。最早的商代黄金制品,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商代金器的分布范围主要是以商文化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及商王朝北部、西北部和偏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地讲,这个时期的金器,形制工艺比较简单,器型小巧,纹饰少见,大多为装饰品。这时期地区文化的特点十分鲜明,商王朝统治区的黄金制品,大多为金箔、金叶和金片,主要用于器物装饰。例如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器。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器有清新活泼的特点。这一时期金银器的制作有了很大的改进,主要在细上下功夫,其装饰效果也显得更加辉煌华里。尤其是大量错金银器的出现,几乎成为这个时期工艺水平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青铜线刻工艺的发展,亦对金银工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两汉时期,金银制品的数量增多,品种增加,工艺也趋于成熟,基本上已脱离青铜工艺,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是大多数金银制品仍为装饰品,金银器皿比较少见,直到唐朝以后才有较大发展。唐朝时中国金银器发展的繁荣鼎盛阶段。这个时期不仅金银器数量剧增,而且品种丰富多彩。其器型与纹饰的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唐的汲取域外文化并融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金银器制作终于形成了独立的民族风格。唐朝以后,中国金银器的发展总体上趋于保守,已缺少唐朝金银器特有的勃勃生气。但是金银制品再次呈现与其他器物相结合的趋势,出现了大量互为装饰的合璧产品,其涉及领域之广泛,前所未有。中国古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名词收藏挑错推荐打印来源:未知【共有0条评论】【我要评论】时间:2010-01-0110:321、鎏金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近代称“火镀金”。系将金熔于水银之中,形成金泥,涂于铜或银器表面,加温,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于器表,谓之鎏金。其工艺流程大体分5个步骤:①做“金棍”,将铜棍前端锤扁,略翘起。打磨光滑,抹上热酸梅汤后沾满水银,晾干;②煞金,将黄金碎片放入水银之中,加热熔解;随之倒入冷水之中,形成浓稠的黄金和水银的混合物――金泥;③抹金,用“金棍”沾起金泥,再沾70%的浓硝酸(古时以盐、矾等量混合液代替),将其涂在铜器上;用细漆刷沾稀硝酸把金泥刷匀;④开金,将烧红的无烟木炭放在扁形铁丝笼内,用金属棍挑着围着抹金的地方烘烤,让水银蒸发,使黄金紧贴器物表面;⑤压光,用玛瑙或七八度的玉石做压子,在镀金面上反复磨压,以使镀金光亮耐久。二里头文化三期所出铜刀刀背细纹间见有鎏金痕迹,可能是我国最早的鎏金实物。到战国时期,鎏金工艺比较成熟,辉县固围村战国墓所出鎏金铜兽为其代表。以后历朝各代均使用鎏金技术增强器物的美感。2、镶嵌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浅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整光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春秋时期较盛行。二里头遗址所出镶嵌绿松石的圆形铜器为目前所见最早的镶嵌实物。3、锤鍱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此法乃利用金、银极富延展性的特点,用锤敲打金、银块,使之延伸展开呈片状,再按要求造成各种器形和纹饰。一般来说,凡隐起的器物和纹饰图案,都是经过锤鍱制成的。北京市平谷县刘家河商代墓葬所出金臂钏、耳环就是以锤鍱法打造而成。锤鍱技术是金细工艺的基本技法之一,一直沿用至今。4、错金银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亦称金银错。先在青铜器表面铸成凹槽图案,然后在凹槽内嵌入金银丝、片,再用错石(即磨石)错平磨光,利用两种金属的不同光泽显现花纹,谓之错金银。如果是将纯铜片嵌入青铜器表面,可叫做镶嵌红铜。此种工艺产生于春秋时期,栾书缶上的错金铭文和洛阳中州路所出错金带钩就是这种工艺的早期实物。战国时期广为运用,东汉以后逐渐衰落。金银制品在商代即已出现,春秋战国时代已有金银镶嵌工艺。金银器皿出现较晚,汉以前少见,金银器至唐代才开始有较多发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