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概述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室——施海庆编写引言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的今天,教育的基点已经转移至关注学生的学习上来。那么,革新陈旧的学习观、教学观、课程观,确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型学习观、教学观、课程观,开拓一条即合乎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又适合我国国情的学习革命的新思路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第二期课程改革正是想解决好这个问题。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们发现就二期课改的教学思想层面而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其理论基础。学习和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有助于我们尽快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更好地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切实地搞好第二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那么,到底什么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什么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呢?众所周知,随着人类对自身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即把学习者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从上世纪中叶开始就逐步让位于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在教育界逐渐流行。建构主义最初源自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整合了认知学习理论各流派的观点发展起来的。由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是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是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意义是如何建构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因此,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理论。然而,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只有在真实情景(或准真实情景)下让学习者自己建构意义才是有效的,所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欠发达的过去,建构主义学习的实施是有相当难度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的普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是其模拟、再现和交互等特性)为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也就是说,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通信在教育领域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为了使读者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本文将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特征;建构主义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教学原则和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评价原则和评价体系以及对建构主义学习的思考等九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来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要点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最早的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被公认为是早期的建构主义理论,具有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皮亚杰的理论充满了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是先出现一些凭直觉产生的概念(并非最简单的概念),就是这些原始概念构成了思维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外界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不断形成新概念,建构新结构,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扩充、完善与发展,这就是儿童认知结构建构与发展的主要方法。皮亚杰还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其认知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即维持原有平衡的认知状态过程(同化——图式的扩充)和寻找新的平衡的认知状态过程(顺化——图式改变)。其中图式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