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密级:无UDC:单位代码:10118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古汉语词类活用的认知分析郭君指导教师陈志明教授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申请学位级别文学硕士专业名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论文提交日期2011年3月20日论文答辩日期2011年5月16日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学位授予日期年月日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2011年3月20日版权创新声明1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山西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山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山西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西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日期: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电话:通讯地址:邮编: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中文摘要论文题目:古汉语词类活用的认知分析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郭君签名:指导教师:陈志明签名:摘要本文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背景,并具体应用范畴化原型、突显、隐喻、转喻等认知方式,结合语义、语法、语用、修辞等,重点对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语法现象进行了认知分析,试图从认知层面对其成因和存在的意义作出解释。全文共分五个模块进行论述:引言:先综述了“词类活用”概念的提出,研究历史和现状,以及本文研究的视角和应用的理论。对于“词类活用”这一语言现象,以往的研究多立足于传统语言学理论,注重对语言结构的表层研究,且多作静态的、平面的描写与分析,很少有人从人类认知的根源上对其作动态的、立体的观照和解释。本文是在承认“词有定类,类有定职”“依句辨品,离句存品”的前提下,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语法现象进行认知分析,以期从认知层面对其作一解释。第一部分: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词类活用”现象的生成机制,及其与“词的兼类”之关联进行了解释。分析了事物原型与词类的联系,以及以事物原型为载体的名、动、形三大类实词的范畴化与联系,这就为词类的活用奠定了基础。突显、隐喻、转喻等认知方式最终实现了词类的指称功能和陈述功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词类活用”现象也就生成了。如果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就会固定下来,生成兼类词。从历时的角度看,词的兼类是一个过程。一个词要实现兼类,通常需要经历“临时活用——常见活用——兼类”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即词类活用是兼类词产生的一种途径。从共时的角度看,词的兼类是词类活用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二者相互交织,这都是词义运动的表现形式。第二部分:词类的一般活用的认知分析,首先分析了“名词作状语”的活用现象。名词作状1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语在古代汉语中极其普遍,是名词基本语法功能的体现。名词虽然作了状语,但它仍表示人或者事物的意义,仍是名词。它只是应用隐喻思维的认知方式,借助名词的形象特征去修饰中心词,使表达更加新颖生动、意象鲜明。接着分析了名、动、形三大类实词间的相互为用,指出其机缘在于事物原型和人类认知对其范畴化的结果之间的密切联系,它们之间的活用是以词的深层语义为基础,进而完成的词的指称功能和陈述功能之间的表层转化。第三部分:词类的特殊活用的认知分析,结合具体例句,从词法、句法两个层面分析名、动形三大类实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并指出这些用法除了具有词类一般活用的词法层面的词性转化和深层语义上的指称、陈述功能转化的特性外,还含有特定语境下句法层面生成的“使动”“意动”“为动”意义。所以后文接着探讨了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