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九(上)第23章第2节第1课时中心对称教案说明吴梦伊一.中心对称的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中心对称这一节包括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两个内容,本课时只学习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其中包括三个内容即概念、性质以及运用性质作图.本节内容的数学本质是利用图形的全等认识图形的运动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目标的制定首先要依据的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即知识与能力、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几个方面.同时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目标的制定也应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学生的可接受度和最近发展区进行如下目标的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和对称点的概念.2.理解中心对称的性质.3.掌握运用中心对称的性质作图的方法.数学思考通过对中心对称的性质的探究及运用,初步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问题的数学思考方法.问题解决能用中心对称的性质准确作出已知图形关于某点中心对称的图形.情感态度通过一系列探索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的精神;经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际的学习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本节内容特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心对称的概念;中心对称的性质,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进行作图.难点: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准确作图.二、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本套教材从前到后共安排有“平移、轴对称、旋转、位似”四种图形变换,充分体现了对图形变换这一数学知识学习的螺旋上升.本章是在平移变换和轴对称变换的基础上学习旋转变换,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和图形》的新增内容之一,充分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所倡导的“从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社会”的基本理念.在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中心对称在生活、建筑中都进行了大量广泛地应用。因而,学习好本节内容,对于学生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图形美,进而培养美学知识,体会人类文明,激发爱国主义热情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由于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构成了初中部分“对称”的基本内容,因此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不仅能使对称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全面、完整,而且又突现出这两个概念各自的特征.此外,前一课时对本章第一节旋转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已会作一个图形绕一点旋转任意角度的图形,为本课作一个图形关于某一点中心对称的图形作了铺垫,利于学生更好的区别和联系旋转对称与中心对称,也为下一课时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作好铺垫.通过对平移和轴对称的学习,学生也已具备一定的平移变换思想和翻折变换思想,为本课旋转变换思想的渗透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掌握了这一数学思想,就会更好地运用动的观点去研究问题,思维更加活跃、处理问题更加灵活.本课时的学习也为学生运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打下了基础.虽然中心对称所占章节不多,但是本节内容既是对图形变换的进一步学习,也是学生从对平面静态几何图形的认识适当上升为对动态变换图形的又一次学习,对初中几何的教学和几何知识的应用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三、学习本内容时容易理解与误解的地方正如在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分析的那样,学生容易学会作一个图形关于某一点中心对称的图形.但学习本节内容,估计仍有三点困难:一是中心对称渗透了旋转变换思想,学生学习静态图形已经养成习惯,对运动变换的图形不太适应;二是轴对称的干扰,由于在八年级上册就已学习了轴对称,学生对“对称”的概念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认为“对称”就是“轴对称”,而不习惯“中心对称”;三是学生往往对概念不做深刻的理解,头脑中有一点印象就认为自己学会了,而实际应用起来就会发现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其根源就在于对其概念与性质的真正理解上不到位。在本课教学中,我会注重在这方面通过对比研究,设置问题情境对学生加以恰当、有效的引导,并通过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全面探究,加强概念的理解和比较。在教学中我会进行示范,并结合多媒体、展示平台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获.四、本节课的教法分析及预期效果分析在教学方法方面,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采用引导发现、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