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活动单导学”作者:作者:《江苏教育》记者孔陶来源:来源:教科室点击数:2499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3日孔陶(本刊记者):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的哲学基础和教育思想是什么?有人说它脱胎于“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更有人说它与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等都很像(似曾相识)。您怎样看待这些议论?金海清(如皋市教育局长):人类的社会实践都是以一定的认识论作为哲学基础的,教育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哲学基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和理论关注点。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维持生命存在与自然所赋予的潜能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不断趋于全面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过程,是人的本性的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辩证过程。”“活动单导学”倡导在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从解放学生的身心出发,将教育目的蕴于“活动”过程之中,重视认知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能力、责任心以及合作精神等个性品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以及活动本身的教育价值。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考,明确地指向人的现实活动或从事现实活动的人。“活动单导学”开展的“活动”是社会生产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类的总体实践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活动”的对象、内容、方式等又有自身的特点,其实质是学生以兴趣和内需为基础,以主动探究、改造、重建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自我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活动单导学”坚持“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知行”学说和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自然主义教育思潮。无论是知行统一学说,还是人文主义、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无论是杜威“做中学”的实用主义理论,还是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和前苏联的教学与发展关系的实践经验,都把“活动”作为促进学习者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根本手段。“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继承、吸收了知行统一学说和活动教育思想的精髓,彻底打破知识本位、教师主体、课堂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导学作用,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主动学习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在实践层面,“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超越和发展了活动教育的实践经验,建立了“以单导学,多元活动,区域联动”的操作范式。做到教学活动化——把学生的认知学习,实践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培养融合在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活动中;活动教学化——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建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关于第二个问题,我谈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后,国内产生了不少成功的改革经验和丰硕的改革成果,形成了一些新型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影响较大的莫过于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和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这些模式对推进我国的课程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从观念层面转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关系,凸显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杜郎口则是在洋思改革的基础上,颠覆了传统课堂的组织形式,进一步解放了学生。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关系和组织形式,还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多元活动”使学生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内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有人说“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有其它成功教学模式的影子,我并不觉得奇怪。我认为,教学模式本身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有效的教学模式都是在学习、借鉴、吸取前人和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成功的教学模式都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即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打造高效课堂,追求有效教学。在实践上,有效的教学模式也有其自身独特的操作方法和实施策略。“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在秉承区域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一些成功教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