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爱弱势学生南漳县东巩中心学校李德武【摘要】:班级弱势学生作为班级成员中的一部分,他们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弱势学生的成绩弱势、交往弱势、家庭弱势等各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于此,本文在拟定班级弱势学生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班级弱势学生的主要类型进行了划分,并提出了具体的关爱策略【关键词】:弱势学生课堂教学班级中的弱势学生是任何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困扰国际教育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多种形式的弱势导致学生的班级地位较低,在班级中长期处于被领导和被支配地位,在心理上容易产生自我认知上的偏差,进而在课堂参与上出现消极倾向,使得弱势学生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处于弱势,学生的班级弱势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强化。因此,如何根据班级弱势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对其进行展开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班级弱势学生的基本内涵关于弱势学生的内涵分析,可谓是见仁见智,根据社会分层理论,从广义上来界定,班级弱势学生是指同一班级中,在社会性资源的占有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他们具有如下特征:首先,班级弱势学生具有相对性。弱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同处于强势的学生相比较而言的。而且班级中的弱势学生尽管在某些方面处于弱势,但可能在另一些方面又具有优势,不存在绝对的弱势学生。相对性说明弱势学生的存在有特定的条件,不能用唯一的标准进行简单的判定。其次,班级弱势学生具有可转化性。班级弱势学生的可转化性是指弱势学生的弱势方面可以通过教育达到平常化、甚至优势化。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利用这一特征,抓住机会,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弱势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因此,研究班级弱势学生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班级弱势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二、班级弱势学生的主要类型(一)家庭背景弱势从家庭角度进行分析,弱势学生主要存在两种弱势倾向:一种是家庭经济弱势;另一种是家庭文化弱势。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家庭经济条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家庭经济弱势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交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一方面,由于他们的家庭条件较差,消费水平较低,无法获得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同学相等的学习条件,容易使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他们无力参加一些社交活动甚至是集体活动。为了避免尴尬和节约开支,他们有意无意地避开这些活动。结果既影响了正常的课堂参与,又使他们逐渐变得孤僻和不合群,活动仅局限在经济条件类似的小群体内。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看不起家庭条件差的学生,认为他们太“寒酸”甚至有些班主任也歧视家庭贫困的学生,这些对家庭经济弱势学生的心理上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二)交往能力弱势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交技能缺陷与他们的学习成绩、社会适应能力直接相关。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交往往要低于相同的年龄群体,他们与教师、同伴的关系处理不好,不能在与别人接触时体察别人并适度表现自己,容易产生对关键的社会线索的忽视,而对不重要的社会线索却过度敏感,更容易错误地解释情境的和人际关系的线索。由于学习活动是学生基本的活动领域,因此成绩弱势极大影响着学生在班级交往中的地位。在课堂互动中,学生的交往行为有着显著的地位和职务差异。那些班级地位高的学生有着强烈的交往信心,并且总是积极主动地举手,而教师对他们的亲睐,又给予他们以鼓励。那些地位低的学生本就因厌学而不愿参与课堂教学,教师为了检验教学效果而对他们的提问,又加剧了他们的被动行为。(三)学习成绩弱势班级对于学生来说,乃是一个由分数统摄一切层面的微观社会环境。进一步而言,班级社会存在的分数决定论导致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极不充分。成绩是学生在班级中实际地位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实际地位指在集体内个体的等级位置,在班级中,它的重要标志是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等级与在学生群体中的位置。当好学生的内涵简化为成绩好的学生时,分数在班级社会中被奉为新的宗教学生不可逃脱地沦为分数的奴隶,班级社会的各个层面均由分数决定。教师根据掌握书本知识的多少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