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木圭?琴语》之《律海拾贝》律海拾贝音乐是如何被记录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其物理特性有三个要素:响度、音高和音色。在音乐里,除了这三个要素外,还多一个要素——音长。因此要把音乐记录下来,就是要把这四个要素记录下来。五线谱、简谱是目前用来记录音乐的两个工具。世界上的声音是如何被标记的?人耳的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是在20赫兹到20k赫兹之间。从广义上来说,这些能被听到的频率都是音,但并不是所有的音都可以被用来创作音乐,只有那些能被用于音乐创作的音才值得被标记。这些音的总和,被称为乐音体系。标记的概念也就是定音,即给每个固定频率的音起一个名字,这个固定频率就是音高。比如,要标记固定频率440Hz发出的声音,那就给它起个名字,我叫它小木,我朋友叫它小圭,都可以,只是别人不会理你,因为你起的名字不是大家的标准。为了规范,就要统一标准。西乐中用拉丁字母来标记音高,称为音名,从低到高依次为:C、#C、D、#D、E、F、#F、G、#G、A、#A、B中国先秦时代的古人用十二个名词来标记音高,称为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按照这个排列,奇数的六个名词被称为“阳律”或“六律”,偶数的六个名词被称为“阴律”或“六吕”。比如说440Hz音在西乐中就被定为a1。只有十二个名称,怎么来匹配那么多乐音的?一根两端被固定的均匀的弦,其弦长和发音频率成反比关系。比如,将这根弦截断成原来的二分之一,则发音频率正好是原来频率的两倍;而将这根弦延长一倍,则发音频率正好是原来频率的二分之一。人耳在听到两个成整数倍数的声音频率时,能听出所谓的“和谐感”,即有将这两个音当成同一个音的倾向。所以,人们就将频率相差两倍的声音称为一个八度音程。其中,音程就是指这两个音的音高关系。假设,原始的一根弦发出的音高是C;在材质、弦端张力不变的情况下,将弦长减半,则发出高一个八度的c;而将弦长增加为原来的两倍,,则发出低一个八度的C1。乐音体系被分为很多个八度音程,音名(或律名)在每个八度中循环使用,但音名相同的音在不同的八度中的音高是不同的,所以需要有个方法来区分。西乐中,在使用大小写字母、大写字母后加下标、小写字母后加上标的方法加以区别增加数字来区别。比C、#C、D、#D、E、F、#F、G、#G、A、#A、B低八度的音记为C1、#C1、D1、#D1、E1、F1、#F1、G1、#G1、A1、#A1、B1;比之高八度的音记为c、#c、d、#d、e、f、#f、g、#g、a、#a、b,以此类推。如,F和#F的关系就是八度音程、D1和#d是两个八度音程。乐音体系被分成多个八度音程,而每个八度音程被分成十二个音,这些音以基本的音名(或律名)以示区别,这样就能把所有的乐音都标注好了。为什么我就不能听出所谓的“和谐感”?这就是所谓的辨音能力。春秋时晋国的的师旷、汉末的蔡邕,蔡文姬等,他们辨音能力极强,极具天分。而没有天分的普通人也可以通过锻炼,来提高自己的辨音能力。为什么把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音?在一个八度音程中,虽然理论上可以定无限多种频率,但主流是分成十二个频率,即定义了十二个音。不谋而合的是,中西文化都将一个八度分成了十二个音,比如钢琴键盘,在一个八度音程内,有十二个键。这十二个音又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具有独立音名(律名)的,被称为基本音级:C、D、E、F、G、A、B、(黄钟、太簇、姑洗、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另一部分是在基本音级的各个音级上加上升、降、重升、重降记号而得的,被称为变化音级:#C、#D、#F、#G、#A(大吕、夹钟、蕤宾、夷则、无射)。十二个音是怎么切出来的?十二律用的是“三分损益法”来切分。“三分”就是三分之一,“损”就是减少,“益”就是增加。如果将一根弦去掉原来长度的三分之一(三分损),那么弦长变成了原来的三分之二,频率就是原来的二分之三;如果将一根弦增加原来长度的三分之一(三分益),那么弦长变成了原来的三分之四,频率就是原来的四分之三。这里,三分之四是三分之二的两倍,即频率相差两倍,因此,“三分损”就是“三分益”的高八度音。中国以九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