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反思习惯培养之我见颍上县黄桥镇薛桥小学:吕晓茹【摘要】反思是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在小学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引导与激发学生进行反思、学会反思,对学生进行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培养。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实现提高数学学习效果的目标。【关键词】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策略;学习能力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理科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达到科学素养的形成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反思能力,反思学习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发展潜能的学习方式。反思是一个能动、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学生认知从最初对知识的复制、拷贝到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认识、思考方式都融入了个人的主动建构之中,而不是传递的结果,这就是反思。反思,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所以反思性学习在低年级数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如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一、从教师角度新世纪呼唤专家型、学者型、研究性教师,这就迫切需要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反思,即首先告诉学生什么是数学反思?然后,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反思?反思一般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的过程是怎样的?通常从哪里开始?一般学习的反思是怎样的?对学习成功的反思是怎样的?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1、为学生搭建反思的平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教学一结束,教师立即打开课本布置作业,让学生埋头于习题中。教师来回于学生中间,1对“接受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在这里,学生完全没有了反思的机会。其实,教师要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1.今天老师讲的是什么知识?2.我知道了多少?3.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书中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然后有问题的可以举手提问,师生集体商讨解决。这种课堂空间的安排必然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可以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功的作用。在课末这样的反思,教师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学生敢想,更敢说。我们的老师总是害怕给予学生反思的时间太长会浪费时间,影响了教学进度,这样既导致了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人,有疑惑不能即使解决,有发现不能即使展示,不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把学生智慧的火花浇灭了。慢慢时间久了学生也不爱回答问题了,也不会自主的学习了。老师在生气的时候总是这样说:“这个问题不知道讲了几百遍了怎么还是不会!”,现在看来有我们发牢骚的时间还不如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反思自己题目做错的原因,让他在反思中自己获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课堂上不要害怕耽误教学进度,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思或者培养反思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就非常不好,在课堂上我摆了两堆小棒。一堆小棒是6根,另一堆是4根,问学生他们的二分之一相等吗?学生有的说相等有的说不相等,学生们开始在教室里辩论开了…说不相等的同学说:“6根的一半是3根,4根的一半是2根怎么能一样呢?原因在现在“单位1”变了由6变成了4,所以它的二分之一也变了。”由于有了开放的交流,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学生在交流中还能通过比较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思维。2、为学生营造反思的空间儿童是如何学习数学的?最普遍地被人们接受的一个词是“理解数学”,它强调了学生的背景知识在理解中所起的重要支持作用,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也认为,儿童学习数学是自己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习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背景2性,数学学习是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系统化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弗莱登塔尔将学生的数学学习称为再创造,也是同样的道理。从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来看,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就是数学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数学教学从传授知识的权威者的模式,转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创设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