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整合模型述评邹琼佐斌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武汉430079【摘要】在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历史、两个独立的相关研究及其近期发展趋势作了回顾后,着重介绍了人格、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整合模型(调节一缓和模型),指出了这一模型的重要价值及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关键词】人格;文化;主观幸福感;调节--缓和模型幸福最早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甚至柏拉图时期。随着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相继对幸福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心理学对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的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60年代后期逐步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热潮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倍受重视。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界定,西方较多为实证研究之便将其操作化。如Argyle(1989)和Diener(1984)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种正性情感超过负性情感,成为主导性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个体能从整体上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心理状态。许多研究已证实主观幸福感包含三个独立的维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认知维度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历经半个世纪,其理论已日臻成熟--早期集中于确定带来满意生活的外部条件,后来分别研究主观幸福感与人格,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近期开始对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和文化三者关系的整合趋势感兴趣。本文通过对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独立的相关研究和近期发展趋势的回顾,重点介绍了人格、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整合模型--调节--缓和模型,指出了这一模型的整合价值及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拟提出模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建议1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独立的相关研究1.1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在主观幸福感的诸多研究中,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的相关研究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之一。对此,前人已作了许多探讨。20世纪80年代,Costa和McCrae(1980)发现,正性情感、生活满意感和负性情感分别对应着人格特质结构中的外向性和神经质;与其它因素相比,主观幸福感更多地依赖人格,并且人格可预测10年甚至20年后的主观幸福感。随着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推进,许多致力于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心理学家,如Diener、Larsen(1984)和Lucas(1999)等人的研究均得到了同样的结论。最近Lucas和Diener(2000)对39个国家的跨文化研究也证实了外向是快乐的核心成分。但是,大量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只关注了外向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而且,上述研究只考察了SWB的基因基础而忽略了文化因素,因而遭到了一些跨文化研究者的抨击:主观幸福感存在着重要的跨国差异,尤其是东(亚洲)西(欧洲和北美)文化的差异。1.2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主观幸福感的跨国(文化)研究一直是跨文化心理学家感兴趣的理论与实证课题。Inglehart(2000)、Veenhoven(1993)和Oishi(2001)的研究发现,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之间均存在着主观幸福感的平均水平的差异。如Veenhoven(1993)的研究发现,在1958-1987年间,日本人的生活满意感在10点量表中波动了6个点,而丹麦人的平均生活满意感大约波动了8个点。Oishi的研究发现,欧裔美国人比亚裔美国人对他们的生活更满意,Okazaki(2000)也发现亚裔美国人比欧裔美国人报告了更多的沮丧和焦虑。一些研究者不满足于仅对主观幸福感的文化差异做简单的描述性研究,而是深入探讨了主观幸福感存在文化差异的原因。Diener(1995,2002)的实证研究和跨文化综述表明(10),国家财富和主观幸福感的文化差异有0.6-0.7的高相关,富裕的国家比贫困的国家有更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但是在贫困的国家,个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更强。此外,自我服务的偏见和自我概念的文化差异以及个体从集体中所获社会支持的文化差异,也是导致主观幸福感存在文化差异的原因。一些研究者还发现了不同文化下主观幸福感内部各成分的不同关系。如Diener(1995)和Suh等人(1998)发现,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维度上,自我满意感和整体生活满意感之间的相关,生活满意感的情感归因都存在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