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教堂和玻璃画艺术摘要:哥特式教堂和彩色玻璃画气势恢宏,宏伟华丽,是欧洲中世纪最杰出的文化成就,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顶点。关键词:拱式结构彩色玻璃宗教文化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艺术形式发展成熟的主导形式,建筑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主要见于天主教堂。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这些哥特式教堂成为了中世纪的精神象征,不仅影响了中世纪的审美,更影响了今天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和对审美的体验。一、哥特式教堂的起源和每一种艺术形式一样,哥特式教堂之所以成为中世纪最集中的体现,是因为他自身吸取了中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精髓并且以带有叙事性的特征来构建自己,他将中世纪这段历史中的一切吸收并以一种区别于其他时代的艺术手段呈现在世人面前。(1)在经济方面,中世纪中期,欧洲发生了一次经济复兴,这次经济复兴为哥特式建筑的发展以及这一时期的政治、宗教、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越来越成为城市的标志与荣耀。(2)在宗教发面,在11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经过了无数次的整合、沉淀,进入了它的最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都以宗教为中心围绕宗教而发展。在这种环境背景之下,哥特式建筑为解决罗马式教堂遗留问题,分别在教堂的高度、采光和内部空间等方面满足了宗教信仰需要。而圣丹尼斯教堂(SaintDenis)作为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正式拉开了哥特式教堂乃至哥特式艺术的序幕。哥特式教堂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平面一般是十字架形;2、高耸入云的塔楼多为尖笋状;3、斜柱加固支撑较薄的墙面,形成特殊的外墙结构;4、薄壳般的穹顶正中有三个大门,中间大门为主要通道;5、内部是轻盈、裸露的棱线飞肋骨架穹窿;6、高大宽敞的内部空间具有良好的采光性能;7、窗户多为植物的叶片式,窗户上用五彩玻璃作镶嵌图案,多是圣经故事。哥特式教堂新建筑风格的决定性因素是带肋拱和飞拱的尖十字拱顶,这种造型比半圆形更为纤巧。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增加了支撑顶部的力量形体向上的动式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具有了高耸入云的外观。这种建筑特点使建筑在体量和高度上都创造了新的记录.德国的乌尔姆大教堂总高达161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塔楼。哥特式教堂不再是厚重的墙壁塑造建筑主体,而是大量运用轻巧、纤细的立柱来组成建筑,所以砖石结构已减少到最低限度。中堂下部有一系列高耸的尖拱连接起来,通常分为三部分,上部是拱廊或称三合拱廊,建筑在细长的立柱上,因为它经过尖拱一直通到中堂的上部,有小立柱支撑着。三合拱廊常常位于走廊顶部的上方,其外部墙壁是穿通的,上面装着巨大的彩色玻璃窗。因而提供额外光源。二、哥特式教堂的显著特征哥特式教堂主要是从罗曼式(LeStyleRoman)教堂一步步发展来的,但又不同于罗曼式。哥特式教堂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钟塔、小尖塔、飞券、瘦高的尖矢形窗子和无数的壁柱、脚线等,在主教堂周身秘密地布满了垂直线,他们造成了向上升腾的动态。如果说罗曼教堂体现着对地狱的恐怖,那么哥特教堂就体现了对天堂的追求。下面主要通过其内部空间布局、外部形体两方面来介绍:(一)、内部空间布局哥特式教堂在建筑形制上基本沿用了罗马帝国巴西利卡的建筑布局。不过“一字”形的巴西利卡就变成了“拉丁十字”形(图1),象征着上帝之子耶稣基督受苦、受难的十字架。于是十字架作为上帝的标记演变为教堂的形制,成为基督教堂有力的象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是沿着一条明显的自西而东的轴线分别布置了门廊、中厅和侧廊、唱诗班席、祭坛和圣坛,将空间沿纵深方向造成导向圣坛的动势,又通过束柱及尖券的肋骨拱顶向高空发展而沿垂直方向造成导向天国飞升的强烈动势。在两种动势的导引下,信徒们会不自觉地经由中厅和侧廊逐渐趋近象征天国的圣坛,从而引起精神上对上帝、对天国的向往和追求。(二)、外部形体特色1、尖肋拱顶哥特式教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