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资源提升内涵走均衡发展之路即墨市蓝村教育办李视高蓝村镇现有中学一处,小学四处。均为青岛市规范化学校、青岛市标准化学校、青岛市现代化灯光。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全镇各校办学条件均等、师资配备日趋合理,办学水平差距缩小,全镇各校办学质量已经走上均衡发展之路,做法是:一、政府主导,谋化全局镇党委政府始终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持“优化发展是态度,优质均衡是目标”的发展思路,自2008年开始,进行了新一轮办学布局调整。先后出台了《蓝村镇义务教育五年规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等文件。建立完善了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措施,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共投入资金5000万元。一是投入3000多万元,新建蓝村中学;二是投入1500万元,新建蓝村二小;三是投资500万元新建蓝村古城小学。至2007年,全镇小学由原来的8处合并为4处,同时,加大内设投入,至2008年,全镇中小学全部被评为青岛市规范化学校。二、根据学校实际,力求教育资源均衡1、均衡办学条件。坚持把青岛标准化学校建作为推进本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2008年以来,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用于学校创建青岛市标准化学校,并力促薄弱薄弱学校建设。新建网络教室2个,配备电脑200台,为每个学校配备了电子白板,新上实验、电化器材60多万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镇中小学面貌大为改观,学校办学条件不差上下,薄弱学校硬件问题已经解决。2、均衡师资水平。教师是第一资源,师资配置不均衡,教育均衡发展就无从谈起。为此,我们推出“三定”办法。一是教师定期补充。每年根据市分配的新教师和外镇调入本镇的教师情况,定期、有针对性的补充,侧重偏远学校,逐步解决教师年龄结构、知识老化的问题。二是教师定期培训。除了积极参加市级以上培训外,还分年龄、分学科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培训形式分为网上研修、专家讲座、公开课、集体备课、理论考试等等。三是干部教师定期交流。充分发挥优秀干部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几年,学校之间干部交流达17人次。为蓝村三小、古城小学两所规模较小的学校配齐、配足了专职音体美教师,并确保专人专职,开齐上好音体美课程。三、健全制度机制,培育优质资源实现全镇教育资源的“全覆盖”,让每个孩子都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才是真正的均衡。为此,我们努力在加强学校管理,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上做文章。一是推行联系学校制度。教育办人员每人联系一所学校,明确要解决的实事,要求每年为联系学校解决一至两个重大问题或难题,对学校的办学特色给予全力支持。对学校的薄弱环节,帮其找准突破口,精心规划、用心设计,推进学校管理水平上台阶,引导形成各自的特色。二是推行大教研制度。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源动力。为此,我们从2010年开始,在全镇四处小学中推行大教研活动。我们蓝村学校间距离近、相对集中,但学校之间师资力量还有所差距,学科发展也不平衡。如何充分发挥各校优秀教师的带头作用,提升全镇小学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在部分学科试点实验的基础上,2010年春节后正式提出了“蓝村镇镇域有效教研策略”的研究课题。就是将全镇小学同学科或同级部学科的老师统一组成教研组。成立了语、数、英、音、体、美、综合科、地方课程等各学科教研组19个,制定了《蓝村镇镇域教研活动实施方案》、《教师集体备课实施方案》、《镇域教研活动教研组考核细则》,使得镇域教研活动有了活动标准和制度保障。做到有学科带头人,活动有计划,时间固定,每双周一次,地点固定,每学期一变,由甲学校流转乙学校,对每个老师的集体备课、精备教案、课堂展示课、作业、单元检测等都有统一规定。7月份全市教育干部座谈交流会上,镇教育办做了《加强镇域有效教研,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的发言。我们开展的镇域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从领导到教师,管理理念教学理念发生了改变,二是课堂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三是教研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一年来,于兰美老师获全国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山元娟、王永竹、朱翠红获青岛市优质课比赛二、三等奖(到青岛出课的全市很少),王同文、由淑香、孙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