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六个维度评判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应从以下六个“度”考量,即效度、广度、密度、深度、自觉度、适切度。效度,就是对准教学目标的程度就一堂课而言,对课堂上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美丑的鉴赏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必须围绕着课堂的教学目标,否则课堂就低效,甚至无效。这里要避免两个问题,一是不能漫无目标,二是不能定歪目标。有的教师专业知识极期丰富,口头表达能力极强,于是课上常常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哪里”,下课铃响,蓦然回首,已是下“语”千言离题万里,这样漫无目标的课堂必然低效。须知,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课前必须紧扣教学目标预设,课上必须按预设操作。比起漫无目标,目标错位似乎更加糟糕。错误的目标可能导致课堂的无效甚至负效。比如语文,目标不只是所教的课文,更多的是通过教课文训练出什么能力。如《中国石拱桥》,不是要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知道赵州桥的长宽高,哪一年建成,它的功能特点等等,而是理解掌握怎样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怎样准确生动地说明、用什么说明方法、用什么说明顺序、怎样使说明语言准确等等。如果把课堂目标定位于学生对赵州桥本身的认识,那么这堂课结构再巧妙、节奏再有致、气氛再活跃,也是低效课堂甚至是无效课。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自下而上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等等,这种目标是可以确定并具体化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应答性的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和具体的学习方式(思考、笔记、提问)等等,这种目标也是可以确定并具体化的。以上两类目标是显性目标,因而,可以量化、具体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学习兴趣、学习责任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等等,这类目标是隐性目标,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达成而需长期努力才能实现,同时,它必须镶嵌、渗透在前两类目标之中。广度,这是就课堂上学生参与的面而言的高效课堂必须是多数学生最好是所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有些课堂,只是几个性格外向思维活跃的优秀学生配合老师,其他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课堂的节奏疲于奔命或者干脆木然地坐在教室里,这样的课看上去热热闹闹,互动频繁,实际是是低效,因为大多数学生无所得。有些课堂,在小组讨论中经常出现少数学生侃侃而谈,其他人无所事事,甚至说说闲话,这样的课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合作探究的精神,甚至那一部分侃侃而谈的学生合作探究还很成功,但依然是低效,因为它广度不够。有时宁愿开始课堂教学内容密度安排低一点,也要保证课堂上每个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都能去思考、讨论、解决、应用,且都能够有兴趣地参与其中,参与的广度要为百分之百,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也就是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公,让他们都有话说,都有事做。当然,我们不可能每堂课都能使每个学生有表现的机会,但是必须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必须做到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成就感受,这才是高效课堂,这才与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的要求一致。密度,是说容量恰当。课堂效率是与时间挂钩的,离开了时间无所谓效率高低。通常,这可以用两个方式计算,要么是同种知识或能力用多少时间获得,要么是相同的时间里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和能力。课堂密度就是看一堂课在额定的时间里学生习得了多少。高密度要有一定的信息或题量,但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思维量训练量。课堂上陈述性知识的信息量过多,必然会削弱学生的思维量和训练量,这样的课不能算“高效课堂”,部分的学生思维的权利被剥夺了,他们的思维密度必然很低。当然,这里的“高密度”是辩证的。一堂课,其信息量、训练量要达到一定的浓度。信息量、训练量过少,学生在认知、能力上均达不到一定的量,没能发挥课堂45分钟的应有效率,当然低效;但是信息量、训练量过大,学生不消化,课堂也会低效甚至无效。这里的“度”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深度,主要是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