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大组交流创造和谐有效的课堂——《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正则小学王白仙【引言】:和谐,一个独具时代意义的字眼,它是当今社会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和谐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我们要肯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那么学生的被动地位就不会改变。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创造条件进行“文本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有更多的人得到发展。【课堂写真】《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师:同学们,《清平乐村居》是我们小学阶段课堂学习的第一首词,所以背诵积累这首词也是我们学习这首词的一个学习目的。既然是新的学习内容,老师也希望你们能多想出一些新的背诵积累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枯燥机械的背诵焕然一新,你们能做到吗?(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学生四人一小组,由组长统一组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大概的学习情况。……全班交流:组长A:王老师,我们这一组推荐王文轩作代表向大家交流我们小组的背诵。王文轩:大家好,我们这一小组认为背诵《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可以采用古诗背诵的方法进行背诵。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我们背诵时可以先背上阕一句一句,背完之后再背诵下阕。这样很快我们就都会背了。下面我给大家背诵一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其他学生报以友好的掌声)师:好的这一小组采用迁移法用原有学古诗的背诵方法学习背诵词,而且能很快背诵出来,不错,值得大家学习的一种方法。组长B:大家好!辛弃疾,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坎坷与不幸,但他从未向命运低过头。论文才,他可与大文豪苏轼一争高下,论武功,也完全可与一代名将岳飞岳元帅一较高低。所以我们组觉得这首词在背诵时应该根据辛弃疾当时可能做出的动作进行背诵。下面我代表我们这一组给大家展示一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手背在身后,踱着方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脚停下晃着脑袋两手食指伸出向中间靠拢,其他四肢弯曲在掌心)大儿锄豆溪东,(站直,右手手臂手掌伸出指向远处,左手做出提右手衣袖的动作)中儿正织鸡笼。(身体转向,左手手臂手掌伸出指向近处,右手做出提右手衣袖的动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面带微笑,摇头晃脑,摆动身体)(此方法获得了全班学生热烈的掌声)师:这组的同学真爱动脑筋,抓住了词作者的性格特点采用手舞足蹈法进行背诵,效果很不错。组长C:大家好!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我们组认为即使是背诵,在背诵时也不能忽视词的韵律。下面由我指挥我们这一组的同学给大家背诵: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组长伸出右手的食指,俨然一个小老师,动作高低起伏,同学们的背诵也是节奏清晰,抑扬顿挫。)(教室立刻响起了掌声)师:古诗词给人最大的美感享受就是它的韵律美,谢谢!组长D:大家好!我们这组也跟他们组差不多,是利用韵律来背诵的,因为读诗词都是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但是我们这组不是用古诗词的韵律,而是用大家很熟悉的快板节奏。请听(只见这组同学每人手拿一直笔,用笔的尾部叩击桌面,打折快板的节奏,其他同学包括我在内都听得津津有味,情不自禁鼓起掌来)师:耳目一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真好!组长E:大家好!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可这首词中用了三个“溪”字,重复吗?不重复。为什么?因为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不同的意思。所以我们小组认为完全可以把这个“溪”作为线索把几幅画连起来,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第一个“溪”是说在溪岸上,青翠欲滴的草生机勃勃,第二个“溪”是说在溪东,大儿在溪东锄豆,很勤劳。第三个“溪”是说在溪头,就是在小溪的上游,小儿在溪头剥莲蓬,他看看大哥二哥在帮着父母干农活,自己也要。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