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0年高考复习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41-42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图1为某年我国四城市各月平均日照时数统计图,读图1,完成1-2题。图11.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A.哈尔滨、北京、拉萨、上海B.北京、哈尔滨、上海、拉萨C.上海、哈尔滨、北京、拉萨D.拉萨、北京、哈尔滨、上海2.甲、乙、丙、丁四城市中,月日照时数差别最小的城市及其原因是()A.甲——纬度较低、气温较高B.乙——纬度较高、气温较低C.丙——濒临海洋、常年多雨D.丁——海拔较高、晴天较多2009年12月份,由于受连续寒潮天气影响,辽东湾海域出现海冰。今年1月初,低温天气并未出现任何缓解迹象,黄渤海海冰发展成为近30年来同期最严重海冰冰情,1月底时渤海海面约40%左右被海冰所覆盖。据此完成3-4题。3.下列关于黄渤海海域海冰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海冰减小了冰下海水的昼夜温差②该海域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且冰缘线与海岸线趋于平行③由于海水大面积结冰,可使潮汐和洋流减弱甚至消失④消除该海域海冰的有效方法是加热融化和海冰淡化的资源化处理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下列哪项不是海冰带来的危害()A.封锁港口、航道,阻碍航运B.破坏海洋工程建筑物和各种海上设施C.危害浅水海洋养殖业和捕鱼业D.破坏海洋生态,鱼虾绝迹,鱼汛消失图2中ab为经线圈,cd为晨昏圈,M为经线圈与晨昏圈的交点,读图2,完成5-6题。5.图中M点的地方时可能为()A.6时D.9时C.12时D.18时6.当图中M点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A.我国东北冰雪开始消融,农民积极备耕B.澳大利亚的农民正忙着收割小麦C.长江流域防汛形势严峻D.哈尔滨冰灯闪烁,人们正欢度春节早自清康熙22年(1683年),我国就曾有开辟辽河至松花江的水陆联运构思。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也对沟通松辽两大水系,发展航运和海港作了专门论述。图3为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读图3,完成7-8题。7.图中南部地区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是①甲河流域雨季短、蒸发较强,水资源总量小②甲河流域工业污染严重,需要调乙河水冲淡净化③甲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④乙河结冰期长,没有航运价值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该工程建成后所产生的影响,不正确的是()A.减少沈阳、辽阳与鞍山等地的地下水开采量,缓解城市地面沉降问题B.吉林省中西部是输水的必经之地,也是“近水楼台”先受惠之地C.输水干线将极大地提高辽河的航运价值D.该工程将减轻洪水对哈尔滨的危胁图4为世界玉米收割面积走势图,读图4完成9—10题。9.世界玉米收割面积变化幅度较大的年份及其影响因素是()A.2006-2007光照B.2008-2009政策C.2007-2008市场D.2008-2009劳动力10.关于我国玉米种植及相关产业发展的举措,正确的是()①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变种植业为畜牧业②培育优良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③荒地开垦,沼泽排水,扩大玉米种植面积④发展玉米精深加工,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1.表1为某岛国人口容量数据,图5为该国人口增长进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表1:某岛国人口容量数据某岛国环境人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