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数学“说”的习惯培养武汉市育才小学易小燕提起“说”这个字眼,在教学中会让人自然联想到语文教学,确实,在语文学习中,很多时候都需要“说”。其实,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我深深感受到“说”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由于孩子的年龄小,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怎样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呢?就要靠“说”,说计算方法,解题思路,说独到见解等等。即“有声思维”,再由“有声思维”到“无声思维”,形成能力。从课堂教学看,低年级孩子由于表现欲十分强烈,是很愿意“说”的。可是在孩子们的发言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小龙是个很喜欢动脑筋的孩子,平时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可每次发言时,不是站起来一声不吭,就是支支吾吾半天说不清,或者转弯抹角说了很多,就是不能说到关键。总之,是不能把自己的意思清晰的表达出来。自己每次发言也都很不好意思的坐下去了。象小龙这样的情况,在班上可不止他一个,其实,这和孩子们的年龄特征是有关的,低年级孩子知识面相对较窄,语言表达也相对贫乏,尤其是用数学语言,就更难表达了。他们往往能够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表达出来。因此,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学生“说”的习惯培养。我采用了以下策略:一、引导学生“分层次”说1、说计算方法比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第一层次,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请学生借助学具边操作,边表达:把6根和5根合起来,是11根,满了10根捆成一捆,原来的3捆加3捆再加这1捆就是7捆,7捆加1根就是71根。第二层次,把学生操作小棒的过程用图示表示出来,请学生看图表达计算过程。有了这样两个层次说的训练,学生对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也比较清楚了。第三层次,让学生直接看36+35,简化思维过程。个位6+5=11,向十位进1,个位上写1,十位3+3+1=7,十位上写7,所以等于71。第四层次,教师出题,学生边说计算过程边动笔算。2、说解题思路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我认为是思路清晰,有了清晰的思路,才能正确迅速的解答。比如:在教学简单的加法问题时,“有8个男同学,6个女同学跳绳,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首先,我会请学生用两种学具把男生和女生人数摆出来,学生看着学具,很自然的能说出就是把两部分学具合起来。然后,我请学生脱离学具,说说求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想?学生能根据摆学具的过程说出:就是把男生的8个和女生的6个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求出了一共多少人。以上,在说计算方法和说解题思路的习惯培养中,都是以具体的操作为基础的,由此再来逐步抽象的说清计算方法和解题思路。3、说评价理由在判断一个题的正误,并说明理由时。我请学生分这样三步来说,第一步,说出你认为这道题是对,还是错。第二步,这道题错了,是错在什么地方。第三步,这个地方为什么错了,说出错误原因。长期这样循序渐进,有层次的训练学生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二、鼓励学生说出不同思维方法。经过以上的训练,学生都能将自己的思维较准确的表达出来了。这时,我开始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思维方法。比如:在教学连减时,“有85个西瓜,叔叔运走了40个,小朋友运走26个,还剩多少个?”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大都采用的85-40-26这种方法。这时,我问:“除了这样解答,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有学生马上说出85-26-40,我没有马上作出判断,而是请其他学生观察这道算式,试着说说他是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经过小组讨论,大家说出先算的从85个西瓜中去掉小朋友运走的26个,再去掉叔叔运走的,也能求出还剩多少。另一学生说:“我还有一种方法,先把叔叔运走的40个和小朋友运走的26个加起来求出一共运走66个,再用85个减去66个,求出还剩多少个。”我及时表扬了他,为了让其他学生也能明白这一思路,我请同位同学一起把这位同学的思路再次说了一遍。通过这样鼓励学生说出不同思维方法的训练,可以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思维的灵活性。三、请学生当老师。学生不仅能说清,还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思维后,我对学生的说有了更高的要求,请学生尝试老师的角色。比如在学习连加笔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