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1一、教学内容的分析和设计1、区分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2、正确解读与分析教材内容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4、努力践行“用教材教”的理念一、区分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一般指特定形态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方法、态度及价值观念等。•课程内容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而“如何教”的问题则留待教材层面和教学层面了•教材内容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一种途径或手段。教材内容是静态的,是知识与方法的美丽而冰冷的形式化表现,它是对教学内容的某种预设,而具体教学情景是复杂多变的,是动态的。•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个成分,但不是全部。㈠问题透视1、教学内容等于教材内容•[案例]《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脱离课程内容[案例]《三角公式的应用》教学片段㈡策略导引•我们应该认识到,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每个层面都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任务,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设计时,教师对于任何一个层面的研究都要联系其他层面,不能孤立进行。哪些方面呢?•1.以课程内容的标准为基本导向进行教学内容设计•2、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体现教材内容的核心与主干[案例]《三角函数的定义》教学设计片段描述•1、借助直角三角形回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揭示三角函数的值与三角形的边长大小无关。•2、用问题串的方式引导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还可以用线段比表示吗?(学生有困难)•(2)用线段比表示三角函数有什么困难?请提出。(学生会提出正负号问题)•(3)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符号问题呢?教师引导学生用坐标表示三角函数。•(4)引入单位圆,改变问题情境,简化三角函数的定义。•(5)三角函数定义应用反馈,顺势导出诱导公式一。•(6)探讨三角函数的符号,并交流记忆符号的方法。•教学内容的变化是多端的,只要我们能始终站在课程内容的高度上,以教材内容为平台,结合学生与教师的自身实际,抓住事物的主要关系,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容以及教材内容的关系,那么教学内容就不再空洞乏味,课题教学就会充满生命活力。二、正确解读与分析教材内容•㈠问题透视•1、注重情境创设的模式,忽略情境创设的实质——理念误解•2、念旧情怀,教着新教材,想着老教材——结构误解•3、知识缺乏研究性,教学缺乏有效性——知识误解㈡策略导引㈡策略导引1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22、联系性原则、联系性原则33、详略性原则、详略性原则二、学习者的分析1、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2、学习者的知识、能力起点分析3、学习者的心理、思维特点分析4、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分析一、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一、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分析(一)、问题透视(一)、问题透视11、无视学生的认知需求、无视学生的认知需求22、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33、忽视学生的发展需求、忽视学生的发展需求学习者的分析学习者的分析(二)策略导引1、创设积极的求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2、以问题为出发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3、组织探究活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二、学习者的知识、能二、学习者的知识、能力起点分析力起点分析•(一)、问题透视(一)、问题透视•11、刻板机械的、刻板机械的““以本为本以本为本””,只知道,只知道““教教材教教材””而不会而不会““用教材教用教材教””•22、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按教师的主观意志实施教学按教师的主观意志实施教学•33、过低或过高的估计学生的认知能力,、过低或过高的估计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脱离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脱离学生的实际(二)策略导引(二)策略导引1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有、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意义的问题情境22、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精心组、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织课堂教学内容33、关注学生的问题与困惑,选择、关注学生的问题与困惑,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适当的教学策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