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界促进习作教学城关区宁卧庄小学王玉明作文难教,这是所有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作文教学,为何难?难在哪里呢?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几篇咏梅女士写的关于女儿在美国读书的博客,其中一篇《瑾瑜(咏梅女士的女儿)在美国学作文》给了我很多启发。瑾瑜在北京上学时,和大多数中国儿童一样很怕写作文,但来美国后,瑾瑜却自觉自愿地用英文“写作”了,这让咏梅女士又惊喜又疑惑,不由得注意起美国的作文教学来。以下是一次关于动物的作文过程:这次习作采用类似连载的形式,让学生写了三篇习作,第一篇,题目是《Whyshouldweraiseanimals?》(为什么我们要养宠物?),教师请来了动物专家,为学生讲解关于动物的知识,并带来了可爱的小狗让学生触摸。第二篇题目是《whychouldwehaveazoo?》(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动物园?)由家庭养宠物扩展到社会建动物园。第三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让学生给动物园园长写信,推荐自己想象中的动物并附上简图。瑾瑜推荐的是一个“rabhitcat”,既像兔子,又像猫,并且有奇特的本领。信写得言辞恳切,任何园长都不忍心拒绝。为什么一个不爱写作文的孩子到了美国却自觉自愿地用英文“写作”了呢?细细分析,反复琢磨之后,我感到这位美国教师的习作教学有如下几点优点:一、基于孩子的认知,关注孩子的需求。每个孩子都喜欢宠物,但关于宠物的常识,是学生的盲点,于是教师请动物专家走进了课堂,给学生提供专业的动物知识。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联想来自于表象”。形成完整准确的表象,才能产生丰富的联想,于是可爱的小狗来到了教室,孩子们通过触摸、观察小狗,与小狗嬉戏,在头脑中建立了完整的表象,为后面的联想做好了铺垫。二、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美国教育家西奥多.W海伯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前两篇的题目都采用问句:whychouldwehaveazoo?给学生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维主线,在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同时产生着,问句式的题目更有利于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态度去思考,严谨地筛选组织素材。三、让孩子写想写的内容。第三篇向动物园园长推荐自己想象中的动物,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想象作文了,有了前两篇的积淀,再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创造一种小动物,哪个孩子不爱写呢?时常也从教育教学杂志上看到争议小学生想象是否应该合理的文章,为什么会有这一争议?想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我们的想象作文很多时候是没有任何支架的空想,而且不切合学生的生活,学生无从想象,只好信马由缰。三篇文章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在教师的有意而为之中,学生写得越来越好。我们经常阅读关于外国小学生作文的时候,常常会感到他们文章题材太广,题目太大,有时小学生就已开始写研究报告了。却从听到过说他们写的文章内容空洞,或作文空话连篇,假话连篇,答案可能就在于此。当然,各国国情有别,我们自然不必照搬他国的经验,但我们面对的是儿童,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有他们的视角,在习作教学中,如果我们俯下身来,让习作教学真正地“以生为本”,作文还会再难吗?为此,笔者有以下建议:一、改以成人命题为学生命题。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前教材中的很多习作内容是根据单元主题而定的,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一组关于家乡的课文,这一单元的习作就是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写一篇习作。这样的命题学生只是为“作文而作文”,而非“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除了教材中的命题外,教师们也常从生活中或最近发生大事中开发写作的内容,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设计了《假如我是奥运小志愿者》、《假如我是奥运选手》等等习作内容,但学生的反应却并不强烈,究其原因:成人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儿童并不一定感兴趣,对于不感兴趣的事,儿童怎么会有情可述呢?叶圣陶说过: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鉴于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能否把命题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命题,或者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让命题更贴近学生。如上文中的第十册第二单元习作,我们能否改成让学生围绕“故乡”自己定题,写故乡的将来、现在、过去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