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之浅谈——为散文教学与中考阅读架桥今天,我就一点与在座的老师交换一下看法——《为散文教学与中考阅读牵线搭桥》,也就是如何将中考考点融入、渗透于散文教学中。新课标指出:学生要能初步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能力尤为重要,而提升这一能力的较佳途径便是散文教学,也只有散文教学扎实有效了,才能提升散文阅读的能力。而学生最头疼的阅读便是散文阅读,老师最伤脑筋的也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可纵观历年来中考考题散文篇目占得比重较大,散文阅读失分率较高。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应渗透散文阅读的中考题型、答题技巧等,在散文教学与中考阅读间搭起一架桥,让学生平稳到达成功彼岸。现以2010年中考散文阅读的篇目为例,谈谈其与课本的散文教学如何链接2010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中,散文占了20篇之多。综合起来看,中考散文阅读共有如下题型:一、重要信息,筛选提取型;二、重点词语,句段理解型;三、修辞,表现手法的表达作用型;四、题目,首尾段的含义及作用型;五、仿写,补写句子型;六、赏析语言型;七、主旨评价,拓展迁移型。针对以上散文丰富的考题,细致的考点,再加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生要把握和驾驭散文,得有较强的感悟力、理解力,这些能力都来自于平时的积累、课堂的训练、老师规范的要求。渗透这些考点其实与平常的教学并无冲突,语文教学也不会变得功利与应试,只是更规范与更务实些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讲解文章时,要善于归纳技巧,总结规律,使散文阅读有章可循。其实,这些散文的考点就潜藏在以下的散文教学环节中。一、初读感知,把握散文“神”;二、再读美文,理清清思路;三、品味语言,理解重点;四、赏析美点,体会风格;五、拓展主旨,思索人生。再来看一下,以上的教学环节与中考考题如何搭桥呢?一、初读感知,把握散文“神”。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精彩的影音、图画或教师深情的导入后,学生初读文章后,就要从整体上把握蕴含于“形”中的“神”。无论是叙事、记人还是写景的散文,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或有集中的明确的语言,有的或“意在不言之中”,可通过字面意思推断出来,因为这个“神”是理解、感悟、鉴赏散文的前提对于做阅读题来说,这“神”就是解题的灵魂之所在,因此,阅读散文的第一步便是找准“神”。如:教学《背影》这一课,读完文章后,让其欣赏油画《父亲的背影》,再让学生畅所欲言:你从文字和图画中,读懂了什么?这里的“什么”便是文章的“神”,掌握了这个“神”,无论是理解重点词语、段落,还是赏析语言感悟人生等就都有“神”可依。这种感知文章后,能整体把握“神”的能力要学会迁移,在解答中考题时,原理是一致的。如:南京市中考阅读《天窗》,初读后,能很容易地在显眼的位置,就找到《天窗》的“神”。“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因此,在作答此篇设置的赏析题,解释句子含义,“天窗”为题的作用时,都要与“神”相联系。可见,训练学生既快又准地找到“神”是第一座桥。二、再读美文,理清思路。在教学叙事,写人类散文时,再读文章后,学生要学会理清思路,可提问:“围绕”“××人”写了哪些时事?抓住了“××物”写了哪几方面的特征?……如是写景抒情类散文,可提问:“从几方面来描写景物特征?等。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让学生带着:“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这个问题去读文。读后,学生整理好,共有七件事:再问:可看出怎样的阿长呢?教学此类问题时,尽管简单,但学生经常会断章取义,表述不完整,或就会照搬照抄原文的话,不加取舍,这样答案都不准确,因此,教学时要依据记叙的要素,训练提取句子主干信息的能力。可利用相关文章,反复训练其概括提取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运用题在散文阅读中,比比皆是,一般不是在第一题出现就是在第二题。如:天津市的《冬天的芭蕾》中的第一题:“文章表现了冰灯的哪三个特征?请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