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工具书、联系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荒芜、巫婆、打扮、磕头、求饶、渠道、灌溉”等词语。2、理清课文顺序,知道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过程与方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经过。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教具】多媒体【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西门豹”。2.解题:“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他是距今两千多年战国时期的人。3.问: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想知道西门豹是干什么的?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那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西门豹的什么事?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褚少孙,西汉史学家、文学家,颖川人。他曾是元帝、成帝时的博士。他曾对《史记》做过增补工作。本文是他在司马迁《史记》中的《滑稽列传》后所增补的一个故事。2、背景资料西门豹,战国时邺令。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位无神论者。他初到邺城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业萧条,一片冷清。后来才知道百姓为“河伯娶妇”所困扰。他巧妙地利用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绅、官吏为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教育了广大的百姓。原告出走的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同时,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周围开掘了12道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由于西门豹治邺有方,深受人民爱戴,后人修祠建庙纪念他。三、自学课文,完成下列练习:1、找出下面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即娉取娉,通“聘”;取,通“取”;娉取:定婚②复使一人趣之趣,通“促”,催促③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傍,通“旁”,旁边,侧边。2、指出下面的词类活用现象①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浮,使动用法,使……浮。②民可以乐成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巫行视小家女好者古义:容貌美今义:多指优点多,使人满意,或指喜欢做某事。或指喜欢做某事。好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顾古义:回头看今义:多指照顾、光顾3、解释下面的一词多义为为治新缯绮縠衣(介词,给)是当为河伯妇(动词,做)且叩头且破(连词,而且)且留待之须臾(副词,暂且)即即娉取(副词,马上)即不为河伯娶妇(连词,假如,如果)4、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为治新缯绮縠衣。译文:给(她)做各种新的丝织品的花衣。(“为”后省略介宾“之”)②为治斋宫河上。译文:并为此在河边上给她做好供闲居斋戒用的房子。(“宫河”前省略介词“于”)③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逃亡)译文: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担心大巫祝替河伯娶她们去,因此大多带着自己的女儿远远地逃跑。④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是、更、后日)译文:这个女子不漂亮,麻烦大巫婆为我到河里去禀报河伯,需要重新找过一个漂亮的女子,迟几天送她去。⑤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乐、虽、期)译文:老百姓可以和他们共同为成功而快乐,不可以和他们一起考虑事情的开始。现在父老子弟虽然认为因我而受害受苦,但可以预期百年以后父老子孙必定会想起我的话。四、再读课文:按照“调查情况—惩办恶人—兴修水利”顺序给课文分三段第1—9自然段为第一段第10—1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16自然段为第三段。五、译文魏文侯时,西门豹任邺县令。他到邺县,会集地方上年纪大的人,问他们有关老百姓痛苦的事情。这些人说:“苦于给河伯娶媳妇,因为这个缘故,本地民穷财尽。”西门豹问这是怎么回事,这些人回答说“邺县的三老、廷掾每年都要向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