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3、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4、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课文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二、体会物外之趣1、在熟悉文章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群鹤舞空(观蚊如鹤图青云白鹤图)——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给学生充分发言展示自己的机会。2、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3、“鞭打蛤蟆”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情弱小,惩罚强暴的思想感情。三、语文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自己童年的趣事。1、可以仿照原文。2、写一个片段。3、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四、布置作业:摘抄一些名家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