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派”。志贺直哉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作者梳理情节•文章开头第一句“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请概括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情节运行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迷葫芦买葫芦没收葫芦砸碎葫芦高价卖出改换爱好阅读小说开头,请思考:2.小说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开头?有什么作用?1.“这件事”指什么事?(倒叙:先说结局,设下悬念,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长的篇幅写之前的那些事?小结•1.点明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2.丰满了人物形象:孤立、有眼光、执拗、坚持己见、崇尚自然美。•3.推动了情节发展•4.为下文葫芦被砸,葫芦被高价收买作了铺垫。•5.凸显了小说的主题。•仔细阅读高潮部分,思考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独具匠心的地方?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这一事件发生以后,没有马上叙述其结果,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作用:宕开一笔,写教员的爱好,使情节起伏跌宕,冲淡了悲剧的气氛,而多了一些喜剧的意味,暗示矛盾产生的背景。摇摆摇摆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突,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是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请从文中再找出几处摇摆。探讨交流探讨交流1.清兵卫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说明了什么?“0.1元=50元=600元”,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有什么作用?说明清兵卫个性独特,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有非凡的鉴赏力和创造力。①父亲呵斥他:“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②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③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校役把葫芦卖了50元,商人又卖了600元。强烈的对比说明清兵卫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确实有非凡的鉴赏力,嘲讽了大人的愚蠢保守。“0.1元=50元=600元”的结果与前文的这些内容构成对比:2.造成清兵卫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其一,家长、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其二,旧的教育制度扼杀了人的正常的天性。3.作者对清兵卫和大人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清兵卫爸爸教员客人同情批评、反对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小说主题归纳小说主题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天性和天赋的一种批评,表达了对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画家和他的孙女画家有一个六岁的孙女。六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也喜爱画画。婷婷画了一棵树。画家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婷婷说:“怎么不对呢?”画家说:“树枝不对。”婷婷说:“树枝怎么不对呢?”画家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还粗呢?”婷婷说:“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粗呢?”画家说:“那就不是树了。”婷婷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画家无话可说了。比较阅读对比课文,说说清兵卫和婷婷的长辈对他们的个性化的行为采取了怎样不同的态度。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婷婷画了一只小白兔。画家说:“婷婷,你画的那小兔子不对。”婷婷说:“怎么不对呢?”画家说:“兔子有红色的吗?”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画家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画家说:“那就不是兔子了。”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画家没话说了。婷婷画了一匹马。画家说:“婷婷,你画的那马不对。”婷婷说:“怎么不对呢?”画家说:“马有翅膀吗?”婷婷说:“马没有翅膀。”画家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画家说:“那就不是马了。”婷婷说:“不是马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