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三年级语文《蚁球漂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蚁球漂流》原文黄昏时候,洪水像猛兽撕开了江堤,垸内一片汪洋。清晨,受灾的人们三三两两聚在堤上,凝望着水中的家园。忽然,有人惊呼:“看,那是什么?”一个黑点正顺着波浪漂过来。一沉一浮,像一个人!有人嗖地跳下水去,很快地靠近了黑点,但他停了一下,便掉头往回游,赶忙上了岸。“一个蚊球。”那人一边抹去脸上的水,一边说。“什么蚊球?”周围的人有些糊涂了。“蚊球这东西,很有灵性,”一个老人解释说,“早些年发大水,我也见过一个,有篮球那么大。洪水来时,一窝蚂蚁迅速抱成团,随着波浪漂流。蚊球只要靠岸,或者碰上什么漂流物,蚂蚁们就能得救了。”听了老人的话,人们向水中望去,只见蚊球正向堤岸漂过来,越来越近。这时,人们看清了,那是一个足球大的蚊球,黑乎乎的蚂蚁,密匝匝地紧紧抱在一起。风吹浪打,蚊球在波峰上跳着,在波谷里滚着。不时,还有小团蚂蚁被浪头打开,像铁器上的油漆片儿剥离开去。人们看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得惊心动魄。蚊球靠岸了,蚂蚁一层层散开,迅速而秩序井然地冲上堤岸。岸边水中仍留下了不小的一团蚂蚁,那是最底层英勇的牺牲者,它们再也爬不上来了,但它们仍然紧紧地抱在一起。【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蚁球漂流》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要求:1、认识、会写“猛、撕、堤、波、抹、糊、涂、迅、速、峰、漆、剥”12个生字。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3、体会到只要团结协作,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和灾难。二、重点难点:1、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蚁球是怎样漂流靠岸的。2、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三、教学准备:1、查字典自学生字词。2、带生字的词语课件(或卡片)。四、教学过程: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一)紧扣话题,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漂流”吗?(板书:漂流)2、你们看到过“蚁球”吗?想像一下它会是什么样的?(板书:蚁球)3、“蚁球漂流”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含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词语,进行“领读—抢读—开火车读”竞赛。重点指导:“撕、速”的声母是平舌音;“猛、峰”的韵母是eng,不要读成ong;“蚁”不要读成yì;“堤”不要读成tí。熟读的新词有:猛兽、波峰、凝望、糊涂、迅速、密匝匝、油漆、剥离、惊心动魄、秩序井然。(2)“剥离”的“剥”还可以怎么组词?当它和“皮”组成词时读什么呢?(出示:剥皮)你还能给“剥bāo”组几个词吗?(3)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他(她)的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通顺了吗?(4)集体评议,纠正字音。下载后可任意编辑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同桌互相说说,指名说)(三)巩固识字,书写生字1、出示生字,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分平舌音或翘舌音读,也可以组词读)2、沟通识记难字或易错字的方法。(“抹”字右半部分是“末”,不是“未”;将“堤波、涂”的部首换成另一个部首,变成另一个字)3、指导书写。(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和半包围结构为主,让学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指导:“撕、糊”各部分应写得窄一点,中间部分的下端都要比左右部分的下端略高;“迅、速”的最后一笔是“平捺”,要写得略长,以托住里边部分)4、学生练写难字,老师巡视,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四)默读课文,了解大意第二课时一、教学要求: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到只要团结协作,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和灾难。二、重点难点: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蚁球是怎样漂流靠岸的。2、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三、教学准备:1、查字典自学生字词。2、带生字的词语课件(或卡片)。四、教学过程:(一)听写字词,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猛兽、撕开、堤岸、波峰、糊涂、迅速、油漆、剥离、秩序井然。2、读题,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二)精读课文,深化理解1、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洪水。(1)自由读第1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