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课标要求】【学习目标】1、熟记与唐朝友好交往的两个国家和五个人物;2、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3、归纳鉴真和玄奘的相同之处,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学习重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学习难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课前预习】【学法指导】【预习自测】(一)遣唐使来华1.唐朝时,中日交往频繁。日本官方先后十多次派来华,随行的还有僧人和留学生等。其中的代表人物有空海、和。2.日本僧人在中国住了20年,回国后,借鉴汉字草书,创制了日文的草书字母,即“平假名”。3.日本人在唐朝考中进士,并与著名诗人王维、李白交往密切。(二)鉴真东渡唐朝高僧应日本友人之邀,不畏艰难,六次东渡,到日本讲授佛学,促进了日本、、建筑和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两国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三)玄奘西行1.印度半岛古称天竺,是教的发源地。唐朝高僧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2.《西游记》中唐僧这一人物原型是唐朝僧人【我的疑问】【课内探究】【学始于疑】1、唐朝时,日本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遣使来中国?2、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质疑探究】探究问题一:你认为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当堂检测】1、有关遣唐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广泛交流的使者B.主要目的是学习唐朝的先进经济文化C.了解中国,为后来侵略中国做准备D.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2、唐朝时期,被评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是()A.鉴真和尚B.玄奘C.阿倍仲麻吕D.空海3、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的最大特点是()A.以佛教为纽带B.使臣相互通好C.进行技术交流D.民间贸易往来4、日本官方曾十多次派遣使节到唐朝访问的根本目的是()A.建立外交关系B.援助中国C.征服中国D.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5、“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赞美的是()A.玄奘西行B.鉴真东渡C.张骞通西域D.文成公主入藏6、下列各项,能够反映唐朝对外交往的是()①文成公主入藏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日本遣唐使来唐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课后反思】【课后训练】1.回纥族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A.彝族B.白族C.维吾尔族D.藏族2.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该庙始建于1300多年前。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①派文成公主人吐蕃的统治者是武则天②文成公主入吐蕃的最终目的地是逻些③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④文成公主入吐蕃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是在谁统治时期()A.唐太宗B.武则天C.唐高宗D.唐玄宗4.唐初,吐蕃生活在()A.云贵高原B.青藏高原C.蒙古高原D.黄土高原5.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A.秦兵马俑遗址B.大昭寺会盟碑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D.敦煌莫高窟6.被唐玄宗册封为云南王的是()A松赞干布B颉利可汗C皮罗阁D骨力裴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