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案课型:讲读【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学习重点】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趣味引读1、多媒体放《谁说女子不如男》mp3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这熟悉的戏曲里是谁的唱段?(生:花木兰)对,花木兰。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木兰诗》:.2、解题:《木兰诗》明确:(用课件打出)《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一)诗歌诵读:1、教师有感情的诵读,明确听读的要求:(配乐)①.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在预习中遇到的字词障碍。【方法链接】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随时用笔圈点勾画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和重点字词。②注意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2、学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温馨提示】A、在读的过程中,注意随时用笔圈画出你认为重点的字词、句子,小组内交流后写在学案上。B、借助工具书、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二)、整体感悟1、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2、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一)、人物赏析: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学生活动策略】再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师板书: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教师总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二)品读探究1、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例举: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2、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同学们四人小组研讨问题,然后大家交流。教师明确: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