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提升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原因核心内容意义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合作化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针对训练]1.(2020·广东惠州调研)1980年9月一份中央文件强调: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而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这一文件()A.鼓励农民突破集体经济的框架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C.肯定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创新D.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可知,文件主旨是对农村新经营形式加以鼓励支持,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这些形式中不排除集体经济,A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故B项错误;1980年,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尚未调整,故D项错误。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体制的调整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3)结果:这种体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加快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存在诸多弊端。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3)结果:这次调整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针对训练]2.(2020·山东济南一模)下表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部分数据情况。据此可知()年份出口额(百万美元)进口额(百万美元)贸易差额(百万美元)贸易额/GDP(%)1978975010890-11409.5319842613927410-127117.2919895253859140-660224.7519928494080585435533.9019971827921423704042234.1320045933265612293209759.77A.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上升B.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确立C.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D.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解析:选C。据表格可知,中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和外贸占GDP总额的比重都在不断上升,这说明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故选C项。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对苏联经济体制的借鉴、创新与失误借鉴创新失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多快好省”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文化大革命”时...